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梧桐车话”小程序舆情篇:纳智捷被传退市真的不意外!

好句子 2013-06-24 10:32:33
相关推荐

一个淡出人们视野的汽车品牌,最近被盛传将退市而引起关注。有消息指出,东风公司内部盛传东风裕隆将在1~2年内关停,东风裕隆生产销售的品牌为来自台湾的纳智捷汽车。

针对该消息,东风公司和纳智捷均予以否认。东风公司回应媒体称:东风裕隆和中国车市一样正在经历着考验,股东双方也在为改变而努力。纳智捷表示:目前公司的生产和销售均正常运行,新车上市也在筹备中。

尽管股东方面不认为纳智捷品牌会退出市场,但在中国车市竞争压力加大的环境下,产品跟不上、销量暴跌的纳智捷,可能难以为继,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销量一蹶不振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由东风汽车公司与台湾裕隆集团共同合资组建。双方各占公司50%股份,是海峡两岸首个以大中华自主品牌定位,并集整车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汽车制造企业。该公司位于杭州萧山,成立后的东风裕隆主要生产销售“纳智捷”品牌汽车。

事实上,纳智捷比绝大部分中国自主品牌的定位都要高,恰好填补了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价格空挡。早些年的纳智捷也迎来发展的巅峰时期,在2015年曾达到最高峰的6万台。由于研发水平停滞、产品战略出现问题,用户口碑崩塌,纳智捷的销量随即急转直下。2018年销量跌至只有7056辆,同比2017年下滑61%。

进入2019年下跌趋势大幅扩大,前5月纳智捷累计销售量仅为571辆,同比下滑88.4%。

由于销量下滑、业绩从盈利转为亏损、管理内耗等问题,东风公司在2017年作出“撤人不撤资”的决定,全面退出东风裕隆的经营管理,不参与内部管理决策。裕隆集团则接盘东风裕隆,并加大投资力度,在2017年宣布了20亿元全力发展大陆市场的投资计划,复兴纳智捷品牌。

然而,如今的纳智捷,品牌、口碑被玩坏,产品严重停滞,还有复兴希望吗?有网友表示:纳智捷之前半死不活的,如今只活在段子里。

"昙花一现"的纳智捷大7 SUV,是东风裕隆推出的首款车型,2011年9月上市,售价高达17.98-29.30万元,是当时价格最高的自主汽车之一。凭借越级的科技配置以及大空间,起初销量也不俗。后期由于油耗高、保值率低等口碑危机,销量下跌较快,直到去年8月正式停产。纳智捷大7 SUV上市8年,累计销售为73302辆,其中2017年仅销售180辆,2018年数据为零。

目前纳智捷在售的车型共有5款,分别是大7 MPV、优6 SUV、U5 SUV、纳3和锐3,鉴于品牌不振口碑不好,销量一直低迷。根据纳智捷官方信息,目前厂家并没有放弃新车投放计划,今年三季度还会上市一款名为“纳智捷URX”的7座SUV,提振品牌销量。

销量不好总有原因

其实,纳智捷品牌发展至今,可以说是被沦落到市场边缘的汽车品牌,似乎导致品牌认知度低,销量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口碑"。

网友:我的纳智捷小毛病没有,全是大毛病。纳智捷的质量到底有多么不堪呢?

三大件差是纳智捷的诟病,使得旗下产品发动机漏油、机械部件故障、异响、抖动这样的事项频有发生。其次,纳智捷的品牌负面口碑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不信你随便问一下身边的朋友,一提到纳智捷都是说油耗高、质量不好、定价高、维修贵。纳智捷在很大一部分人群里会是这样的观点。

让二手车商为之颤抖的品牌

“纳智捷”披着电子外衣的“高配拖拉机”,它是让车主心痛的车,让加油站全体员工夹道欢迎的车。

不少车主硬着头皮上二手车交易看了看近期的成交车辆,一看12年上牌的大7SUV,到现在平均成交价格只能达到8万-9万左右,这还得看车况,车况又得被车商一套说教,价钱压得更低。

有个二手车商,介绍了接手一辆纳智捷大7SUV的经历。车子到手后稍微捯饬了一下就开给下家看,因为驱动轴异响生意黄了,更换花了四千;水箱漏水花了一千;之后发动机故障更是花费了将近一万大洋。最后亏了五千块(算上维修费),直接甩手给了一个刚入行的二手车贩子。

品牌定位模糊

从品牌定位上,纳智捷始终给国人的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印象,到底是合资还是自主连纳智捷也解释不清楚,仅仅冠以“华系车”的这个头衔虽然没有错,但并没有形成主流。

消费者的不认可是导致纳智捷品牌影响力提不起来的原因,而裕隆将如何定位纳智捷品牌、如何改变国人对纳智捷品牌的认知、如何提高纳智捷在大陆的品牌影响力就成了关键,对裕隆来说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经销商层面上,纳智捷更是因为销量的低迷导致大部分经销商都长期处在亏损的状态当中,这几年出现大面积退网现象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此次裕隆成立全新的销售公司,全权管理纳智捷销售服务方面的工作,经销商对此也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裕隆将如何安抚经商的情绪以及提升经销商的信心,这是世界难题。

车市寒冬就如同试金石,不合格的产品将被彻底检验出来,不只是纳智捷如此,合资车中的标致、雪铁龙等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自主品牌也因为技术落后、口碑不善,多个品牌面临生死存亡的状态。而一些“头痛医脚”的品牌更是不知道能撑到何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