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南宋遗民诗人为什么在诗歌中爱用“楚”字

好句子 2013-03-11 12:01:53
相关推荐

阅读南宋遗民诗人的诗作,有几个高频字眼常出没于他们的笔端,如“楚”字,“梦”字,“冬青”等。谢翱文集《晞发集》及《稀发遗集补》留下来的284首诗中,“楚”字出现52次,“梦”字多达51次。林景熙集子中,“梦”字出现达到惊人的95次,“楚”字出现11次。此外,还有汐社诗人谢翱、林景熙、唐钰等竞相作的以“冬青”题材的诗歌。如此众多而频发的字词,我们看到,汐社遗民挣扎于虚拟的心里意识层面而孤介地自守,这需要何等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我们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理论得到启发,将它们置于一种社会心理学的综合考量中,便能得到很方便合理的解释,从而把握汐社遗民诗人诗作的特质。

公元前278年,秦灭楚国。楚臣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着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而自沉汨罗江。千百年来,人民一直怀念屈原,不仅敬仰这位爱国知识分子为救国而上下求索、无怨无悔的精神,还震撼于他对生死的态度。他以一个血肉之躯把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沉淀在热烈的忠君情感中。一个民族不仅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还要有体现本民族精神的典范。屈原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操无疑在宋遗民心目中树立了一个高大的理想人格“原型”。反映在他们诗歌中的,是对楚国孤臣屈原的无比赞颂,对楚声、楚歌在他们心中激起的文化共鸣。楚歌、楚声、楚人等楚的文化意蕴,作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结晶,已然深深烙印于汐社遗民的脑海中。

从地缘上讲,谢翱、林景熙、方凤等这批汐社诗人都不是楚人。谢翱,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后徙居浦城,浪迹于泉州、漳州一带。有些文献资料,包括谢翱自己甚至称己为“粤人”[[i]],终其一身,也并未有任职或出游楚地的记录。但是,其诗文集《晞发集》及《晞发遗集补》留下来的284首诗中,“楚”字出现52次。谢翱文集名“晞发”,又自号“晞发子”,其名取自《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ii]],二字的含义即晒发使干,常指高洁脱俗的行为。谢翱还著有《楚词芳草图谱》一巻,对楚辞里所有花草都详尽描述其形状、功用及其象征意义,不难发现作者欲从楚文化中汲取力量,坚持自己的情操。方凤亦说他“慕屈原怀郢都,读离骚二十五,托兴远游,以晞发自命。”可见,不是楚人的谢翱多次以楚人居,实质上是以楚喻宋,乃“夺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基于同样的原因,汐社其他诗人多次发楚声、作楚歌、怀楚人,甚至以楚人自居,在诗歌中不吝辞章表达对屈原这位伟大爱国者的赞颂:

乾坤一楚囚,散发向扁舟。(谢翱《散发》)楚调歌残仍击节,帘外纷纷落霜雪。(方凤《翠微楼对竹会饮》)漫读楚骚招太乙,谁听郢曲和阳春。(林景熙《述怀次柴主簿》)

除了做诗纪念,他们还把敬仰之情同现实中的爱国志士文天祥联系到一起,以实际行动表达他们的仰慕。元至元二十七年冬,谢翱与吴思齐、冯桂芳、翁衡同登桐庐西台绝顶,祭酒恸哭文天祥,乃以竹如意极石,复作楚歌,声震林木。歌阙,竹石俱碎。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iii]]许元在《跋登西台恸哭记》中云:“盖亦恸斯人之云忘,闵亳社之既屋,义激于中而情见乎辞,亦庶几屈原之志哉!”[[iv]]这次登临祭酒,不仅谢翱的散文《登西台恸哭记》中有记载,在他的诗集中,亦有一首《铁如意》,抒发了作者积郁已久的慷慨悲歌之气和至诚恻坦之心: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其一起楚舞,其一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一人夺执之,晲者一人过。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

怀着对屈原的敬仰,对楚辞的钟爱,在选词取材上,谢翱还喜欢撷取许多同楚相关联的事物,如芳草、郢都等,组成复杂而生动的意象系统,这就是文学史上津津乐道的“香草美人”手法。香草美人”是屈原的创造,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若我们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以屈原为代表“香草美人”诗歌,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爱国抒情者形象,其遭遇忧患,却特立独行、殚精竭虑,其砥励不懈的济世情怀,为中国文人主动承担国家兴亡的历史责任,增添了信心和勇气,即可视为一种文艺原型。它那种“自我幻化”的抒情方式和“寄情草木”、“托意男女”的象征手法,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为深沉的理想主义文人寻找情感栖息地提供了灵感和意象来源……这些影响始终萦绕在后世文人的胸中,并积淀成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便会从文人心中集体无意识地放射出异彩。要言之,历史境遇让它从“屈原精神”或者说“楚辞精神”蜕变成为 “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继而上升为“传统的民族精神”,最终又成为 “中国精神”的象征之一。这成了“香草美人”作为文艺原型的突出贡献表现所在。谢翱在他的诗歌中多处借芳草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以及对高洁品德的操守。如下面这首《芳草怨》:

湘云离离沉晓月,疏麻夏死白水发。传巴楚女辞帐中,夜逐霓旅南过越。荆岑越娇殊百草,恨结柔丝香不老。红英捣盐实斧创,青子满地枝如扫。刺桐树朽猩猩在,佩杂芳获散秋海。乡来青凤食花去,瞻望灵均涕零雨。

该诗借对楚湘之地香草在逆境中的不幸命运和倔强不屈,暗喻自己与战国时的屈原同病相连,共同面对“国破家亡”的命运,但依然不忘旧国,对以往朝廷始终如一的忠诚。诗人以含蓄的比兴、幽怨的语调、舒缓的语气,通过芳草这一象征物象寄托诗人坚贞不屈、至死不渝的高贵品质。而象征,恰恰是荣格所谓“原型”的重要表征。又如《鸿门讌》:

天云属地汉流宇,杯影龙蛇分汉楚。楚人起舞本为楚,中有楚人为汉舞。鹈淬光雌不语,楚国孤臣泣俘虏。他年疽背怒发此,硭砀云归作风雨。君看楚舞如楚何,楚舞未终闻楚歌。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虽使李贺复生,亦当心服。李贺集中亦有《鸿门讌》一篇,不及此远甚,可谓青出于蓝矣。”方凤亦有一篇《鸿门讌同皋羽作》,为谢翱的同题唱和之作:

项王重瞳气盖世,叱咤喑哑万夫废。交割山河杯酒中,弱肉眈眈恣虎视。帐列爪士吞鲸鼍,神锋技击光荡摩。中有一人亦拔剑,是楚是汉舞婆娑。须臾壮夫拥盾入,怒目而语眦尽裂。项王喣呕无一言,楚国孤臣泪流血。玉玦何劳再三举,拂衣竟作彭城死。沐猴而冠何足云,君看五采成龙文。

林景熙集子中,楚字出现的频率虽不及谢翱,但也有11次。如其登临会稽东南的舜庙时赋诗云:“九疑回首孤云远,老泪斑斑楚竹愁。”《次翁秀峰》中写道:“唐陵愁问永和帖,楚水梦闻长乐钟”。其它句子还有:“楚竹声何远,苍茫想钓舟。横当半篷月,吹破一江秋。”(《渔笛》)“诗吞楚泽渺无边,不用神丹骨已仙。”(《答金华王玉成》)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们不难发现林景熙身为遗民,同样以楚喻宋,寄托自己的孤臣孽子之心。

[[i]] 存雅堂遗稿卷三《谢君皋羽行状》:“名严陵郡以著名即其地从初志,作许剑亭。伐石表于墓曰:粤谢翱墓。”谢翱《金华洞人物古迹记》中,亦自云:“岁屠维赤奋若月孟陬粤人谢翱记”。

[[ii]]《楚辞补注》·《九歌》第二

[[iii]]《晞发集》卷十,《登西台恸哭记》

[[iv]]《跋登西台恸哭记》,见《宋遗民录》卷三

文丨周林:摘自《南宋遗民诗社“汐社”研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