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我们担心孩子长大后都想去当偶像 而不是科学家 ”

好句子 2013-02-28 21:50:24
相关推荐

青年100 X 徐颖

热爱生活的每一段经历

它们都会是你不可多得的瑰宝

作者 / 三三

2016年6月,一段“中科院女科学家科普北斗导航系统”的视频走红网络。

视频中年轻的姑娘一袭黑色小礼服,齐肩长发随意披散,五官标致,面容柔和,语速稍快但逻辑清晰不失诙谐,三言两语,就将对于普通人来说晦涩难懂的科研成果细细道来。(视频见文章末尾)

她叫徐颖,80后,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现在人们喜欢称她为“北斗女神”。

什么是“北斗”?

大家都看过《鲁宾逊漂流记》吧,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漂流到了孤岛上,能怎么办呢?

如果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是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无法通知别人,所以他还是只能在荒岛上求生。

如果用的是北斗系统,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他不仅可以知道自己位置在哪里,而且还能够把位置发送到几十公里、几百公里之外的人。

北斗导航系统,是我们国家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除了可以为日常生活提供准确的卫星定位,在动物保护、金融系统、电力系统、抗震救灾、森林救火等等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

“相信我,如果你选择了北斗定位系统,你很快就可以在救援船上和你手持GPS的小伙伴说拜拜了。”徐颖在演讲中这样解释。

与北斗系统的结缘,还要从2003年说起。

2003年,徐颖开始了在北京理工大学6年的硕博连读生活,从制作接收机开始接触北斗相关项目,毕业后到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工作至今。

在这十余年间,北斗系统经历了北斗二代的应用、北斗三代组网星首发、以北斗为核心的未来PNT体系论证等等一系列北斗导航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参与到北斗系统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徐颖来说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回望迢遥的年少时光,徐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只不过对于物理现象多了一份好奇,这份好奇,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

上中学的时候,徐颖在一堂物理课上被一次物理实验吸引住了:

当时学大气,就是大气压力其实是很大的,老师会做实验,拿一个杯子,下面插一块木板。然后那个木板不会掉下来,因为是大气压力把它压住了。当然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答案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那个时候你就会觉得,原来我们生活当中有这么多东西,需要用科学去解释。但是你刚了解一点科学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去解释它的。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事情特别有意思,特别普通的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是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在徐颖成长起来的80年代,孩子们对于“成为一个科学家”都有一种普遍的向往,觉得那是一个让人敬仰的职业。

让徐颖感到担心的是,这样一份对于科研事业的向往,在今天似乎正渐渐消失,现在的孩子们很少会在作文里写“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这样的句子了。

我们担心什么呢?就是比如说孩子以后长大了,他都想去当明星,当偶像。那么再过20年,再过30年,没有孩子愿意来念这样比较苦的一些专业了,我们可能就招不到学生了。

对于这样的一种现象,徐颖表示:

我们还是希望,除了培养孩子“科学家是一个很荣誉的职业“这种想法之外,尽量传递给他“科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能真正地让他们觉得,从事这个行业,能够找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科研行业带给徐颖的快乐,在于每一次完成挑战之后收获的满足感。

“科研的过程其实更像是游戏当中的打怪升级的过程,你过了第一关,但是很快第二关又来了,你要不断的去通关,这个过程其实是没有止境的。”

最近一次,徐颖获得的满足感,就来源于一颗成功接收到信号的卫星。

更重要的,更深层次的快乐,是一种为“国之重器”做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它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真真切切是一个国家需要,人民有用的一个东西。

这个过程带给你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是其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当中可能比较缺少的。”

徐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所以至今都对“北斗女神”这个称呼有些不习惯,总感觉这样戏谑的称呼多少有些“不务正业”。

人们对于科学家总有些莫名的想象,类似于“白发苍苍的智慧长者”、“性格孤僻的消瘦青年”,这些既有的印象,都跟徐颖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

学生们评价她是一个“严格而不严肃”的导师,因为年轻,很容易跟学生们打成一片。

工作之余的徐颖跟普通女孩一样,会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为了减肥苦恼,在夏天思考哪条裙子更好,喜欢看电影,喜欢读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也会迷上刘慈欣塑造的科幻世界。

今年春节那段时间,电影《流浪地球》上映,徐颖到电影院看了两遍。

她也特别喜欢科幻小说《三体》,会带着专业的角度去分析作者构建的庞大世界。

如果非要跟与科学家特质扯上点关系,那么可能是她身上那种理性而疏离的气质。

她喜静,休假的时候喜欢独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准确。

当她理性而沉静地跟你讲述“北斗导航”的奥秘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她的气场包裹住,沉浸于思维带来的美好。

自从2016年在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的演讲走红后,徐颖除了处理数据、外场试验、写报告、给学生指导以外,徐颖需要做的科普工作更多了。

有人质疑说,她这正是出成果的年纪,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科学研究上面,好好攒一攒成果。

但在徐颖看来,“科学普及不仅仅是一个利在当前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利在千秋的事情。”

徐颖希望科普能变成一个常态:

希望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出来,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每个人只讲自己最了解、一直在研究那一部分。如果大家都能够在自己的行业上,发挥严谨、创新、坚持的科学精神,我相信都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一方面,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播撒科学精神的火种。

在徐颖看来,科学精神最基本有三点:严谨、创新、耐得住寂寞。

严谨与创新不难理解,一名科学家为什么要耐得住寂寞?

不同于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科学研究是一个周期性非常长的工作,可能经过几年的研究依旧毫无进展,好比不知终点的马拉松赛场,你必须凭借着心中的光亮继续向前走。

就如同她最爱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一个人在顺境当中的时候,能够走到多高,其实并不反映他人生的本质。

反映人生本质的是当你在人生低谷的时候,你还有多大的反弹力,或者你还有多大的坚持力,能够在低谷当中坚持多长的时间。

“从老一辈科学家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到现在的年轻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精神,都会给我一种感动,我会觉得留在这个行业,或者说做这些事情,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是特别幸运的一件事情。”徐颖缓慢而真挚地说道。

科学家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用自己的青春与精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理性与感性这个时候缺一不可,用徐颖的话说“感性让人仰望星空,理性让人脚踏实地。”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于是才有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们怀抱着理想在科研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徐颖演讲:来自星星的灯塔

看青年榜样,习青年力量。由共青团中央和十点视频联合发起的中国首档青年精神价值纪录片“青年100计划”,将梳理当代中国青年的气质,弘扬爱国、敬业、创新、奉献、向上向善的精神,记录100位科技、文化、基层一线军人、警察、文艺、体育、音乐等领域的青年榜样典型。青年100 五四特辑将邀请空军飞行员蒋佳冀、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跳水奥运冠军吴敏霞、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徐颖、中国香港演员陈伟霆、歌手李玉刚等各行各业嘉宾,讲述自己不一样的青年态度和背后的梦想与荣光,献礼五四100周年和祖国建国70周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