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部编人教五上语文作业本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答案参考

好句子 2013-01-27 17:44:43
相关推荐

第四单元《13少年中国说》

1.把下面的字写正确,写端正。

(仿照示例书写工整即可)

“履”字半包围结构,注意包围里面的写法。

2.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我们伟大的祖国jiāng tǔ liáo kuò (疆土辽阔),风光秀丽。三山五岳巍峨挺立,雄伟壮观;长江黄河奔腾不息,yī xiè qiān lǐ(一泻千里)。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令人叹为观止!

(2)huáng tiān bú fù yǒu xīn rén(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科学家qián xīn (潜心)研发shì yàn (试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3.读课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X”。

(1)“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中的“哉”表示赞叹,相当于“啊”。(√)

(2)课文多处运用四字词语,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很强,饱含气势。(√)

(3)“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中的“鳞爪”的读音是“lingzhuǎ”(X)

(4)《少年中国说》告诉我们青少年要自立自强,祖国才能发展和强大。(√)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将下面的语势图补充完整,并借助语势图读一读,背一背。

中国少年(少年中国)——(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语势图体现了语调的高低变化。借助语势图,读出课文的情感,尽量读得连贯而有气势。

(2)从语势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

5.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1)读选文第1自然段,用“______”画出赞美少年中国的事物,并填空。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2)朗读选文第2自然段,语调应该高昂(轻柔 低沉 高昂√)些,理由是(这一段讴歌了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赞美之情达到高潮,充满豪情)。

(3)课文多处景物描写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结合课文内容读一读,连一连。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少年中国蒸蒸日上,前程灿烂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少年中国的发展不可限量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少年中国奋发有为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中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6.综合性学习活动。

近百年来,在强国梦的激励下,我国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让我们来开展一次“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我打算搜集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读一读。

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故事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他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经常向别人请教问题。青年时期的李四光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1913年,李四光到伯明翰大学攻读地质学,立志用科学知识让中国变得富强。后来,他看到西方媒体发表文章,说中国是贫油国,于是坚定了继续研究地质学的决心,一定要让中国脱掉“贫油国”这顶帽子。

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的地质特点,李四光的足迹遍布整个中国。他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测量精确的数据,以便分析地质层的构造。他首先提出柴达木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方应该作为勘探石油的主要地区。李四光的报告鼓舞着人们积极寻找石油。

1955年,李四光亲自带领队伍,在新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开展石油普查工作,经过艰苦努力,他在很多地方发现了储油的地质结构。李四光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大型油田,推翻了西方的“中国贫油”论。李四光不仅对地质学很有研究,而且还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地质力学,对研究矿产的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人们发现了很多钨、铬等珍贵的矿藏。

李四光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

李四光怀着一颗让祖国变得强大的心深入研究地质,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搜集更多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

1985年7月的一天,在解放军三○一医院的走廊上,国防部长张爱萍正焦急地等待医院的化验结果.几天前,他的亲密战友、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被诊断为癌症.他多么希望这只是误诊哪!

几分钟后,化验结果再一次击碎了他和人们的美好愿望.张爱萍握着化验单的手颤抖了,他走到邓稼先的床前,难过地问:"老邓,有什么要求吗?请尽管提出来."

邓稼先微笑着说:"没有.组织上不要再为我麻烦了,也不要给国家再浪费了."

在场的人都哭了.邓稼先却平静地对妻子说:"我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只是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三个月后,北京红叶正浓,到处是秋天的景色,到处洋溢着国庆的欢乐气氛.邓稼先被深深地感染了,对警卫员说:"走,去看看北京."

他们悄悄溜出了医院,伴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上了一辆公共汽车.邓稼先身上挂着导尿瓶,穿着土里土气,不时亲热地向陌生人微笑.拥挤的车厢内,谁能知道这位瘦削、虚弱的老人就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哇!

久违的天安门广场,终于在他们面前出现了.邓稼先显得异常兴奋.他走走停停,一切都那么让他陶醉,让他迷恋,也不由得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1950年6月,他与"留美科协"总会的人们聚集在邓肯湖畔,大家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曲,畅谈对新中国的向往.

两个月后,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那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

取得学位的第九天,他就踏上了回国的路程.那一次,他只带了两样礼物:几双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和满脑袋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一件是要送给他朝思暮想的父亲,另一件准备送给他日夜思念的祖国.

八年后,他真的用上这些知识——研究原子弹.从那时起,他告别了妻儿,离开了温暖的家.为坚守国家的保密制度,他不能同亲人通电话,也不能写信.相濡以沫的妻子不知道他的实际工作内容,只是隐隐感到丈夫在干一项惊天动地的事业;慈爱的母亲不知道他的真实去向,只知道儿子是在尽忠报国.

那是建国后中国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全国许多地方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公开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领头人,他多次向同志们表示:

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国外对我们封锁,专家也撤走了,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还要吃苦担风险.但是,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罗布泊腾空升起了一朵蘑菇云,全世界都为中国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所震惊.此后,他又马上投入到氢弹的艰难研制工作中去了.?

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往事仿佛像昨天刚刚发生的一样,还是那么新鲜,那么让他激动不已.望着共和国的旗帜在祖国蔚蓝色的天空高高飘扬,他的胸膛涌动着强烈的自豪感.

但是癌症扩散的阴影,又将他拉回到现实中.他预感到这是最后一次来天安门,最后一次向共和国国旗告别了.

警卫员心疼地问他:"您……能行吗?"

邓稼先点点头,说:"怎么不行?你不知道今天是国庆节?"

说完,邓稼先从远到近,从东到西,围着那杆国旗奔跑起来.那种喜悦之情,真像孩童一般.他轻声低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他举手致意,把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全部交给国旗.这是一颗科学家的心,永远鲜红,永远跳动.啊,国旗,这是他的心之旗.

我打算对搜集的人物故事进行整理,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