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孩子胆小 害羞 不敢跟陌生人说话?4个方法让孩子摆脱害羞模式

好句子 2012-11-03 15:19:24
相关推荐

昨天闺蜜带着2岁的儿子轩轩来家里玩,轩轩一直靠在闺蜜身边,不敢挪动位置,就算拿玩具、零食给他,都要看看闺蜜,闺蜜先接过去给他,他才敢要。

闺蜜说,轩轩胆子特别小,一出门就绷着嘴,谁说话都不搭理,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见了人也不主动打招呼,不知道怎么给孩子纠正,特别发愁。

孩子胆小,害羞,不敢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都是自信心不足,社交力欠缺的原因。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呈现出来的的某些不好的特点和行为只要改正过来就好了,于是只要孩子一出现问题就开始寻找方法去纠正孩子的行为。

其实作为父母更应该反思:我的哪些行为导致孩子有这样的表现?这些不好的行为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

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遇到不熟悉的人,会躲在家长身后或者依偎在家长身边,家长动一下他就动一下,特别胆小、害羞。如果孩子在陌生环境或者公共场合总是这么放不开,不能在陌生人面前从容表达自己,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会有一定的影响。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找出孩子胆小、害羞的原因,否则孩子长大后也会形成内向、不擅交际的性格,甚至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孩子的性格形成一方面会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因后天的生活环境、父母的培养方式而有所不同。

1、父母的性格可以映射出孩子的性格特点

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后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影子。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爸爸妈妈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孩子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会受影响,导致孩子也不爱说话,交际能力欠缺。

2、孩子长期缺乏安全感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中,比如,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孩子时常感到不安和畏惧,慢慢就会变得胆怯、怕生,不敢和人说话,逐渐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

因此,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只有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自我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才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放开自己的内心,敢于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不畏惧和新的环境、不熟悉的人接触。

3、父母过于严苛可能让孩子更加没出息

有些父母主张“棍棒教育”,孩子犯错后,认为只有打孩子,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美国作家艾里姆曾说“掌握好责骂和训斥的方法与技巧,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与效果,不当的责罚,不知不觉中会伤害孩子。”

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打击式教育和语言暴力受过伤害,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表现出害羞、胆怯的行为后,父母就开始对孩子进行打击式教育,给孩子贴上“胆小鬼”、“不争气”、“没出息”等标签。

父母的话,对孩子有很强的心理作用,孩子的行为表现会随着这些标签化的语言出现认知偏差。这样不但不能改变孩子胆小、害羞的现状,还会让孩子很容易认为自己就是父母口中的样子,继而变得更加怯懦、害羞,有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揭掉这些标签。

4、父母包办一切让孩子丧失主动性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好,而是家长包办了一切,让孩子丧失了自己面对困难和考验的机会。

有些父母怕孩子做不好或者是担心孩子受苦受累,就想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只管坐享其成就可以。父母认为这是保护孩子,殊不知,这种过度的保护,把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障碍清除干净,就剥夺了孩子单独面对困难的机会,这样会使孩子更加胆小、畏惧困难。

在父母身边,孩子可能轻松应对一切,一旦离开熟悉的环境,孩子就会立马陷入对未知的恐慌里。

因此,父母学会放手,才能让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预见性地对待孩子,那么在孩子出现某些行为的时候,父母就会首先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而不是立马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纠正孩子的行为。

那么,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不害怕和陌生人交往,需要怎么做呢?

1、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氛围的社交环境

如果孩子在家里表现正常,到了别人家或者公众场合就变得胆小害怕,那是因为他在家里的时间长,和家人相处时间久,更熟悉家里的人,与陌生人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太少。

孩子是否愿意结交新的小朋友,主要在于你给他提供了多少跟小朋友接触的机会,孩子是否愿意主动在新环境中和陌生的小朋友打招呼,取决于你给他创造了多少和陌生人相处的机会。

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周围有好多小朋友的环境中,经常有机会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这种体验多了,孩子在接触新的朋友的时候会很自然,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如果孩子的父母经常接触陌生人并和陌生人友好交谈,那么孩子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也会特别自然,不害怕,不害羞。

相反,如果孩子的父母交际圈很小,几乎不带孩子出门接触新朋友,那么孩子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就会显得局促不安,或者害怕不敢说话。

多带孩子去接触外面,多与人交流,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多带孩子去公共场合,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慢慢就会不惧怕陌生的环境。

所以孩子如果有更多和别人相处的机会和体验,就会慢慢变得胆大、愿意和别人说话,不害羞,也不怕和陌生小朋友交往。

一个宽容、轻松的家庭环境,给孩子足够多的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这样的孩子才能摆脱胆小、害羞。

2、正确认识害羞心理,对孩子的胆怯、害羞表示理解并接纳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小时候有些胆小、害羞,比较怕见生人,是很正常的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见得更多、接触的人也更多,这种情况就会自然而然有所好转,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和焦虑。

年龄较小的孩子面对陌生的场景时,害怕、紧张、害羞都是正常的表现。家长不必过多干预,如果强行让孩子表现的自然,只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并且会加深孩子的恐惧心理。

每个孩子都会有害羞心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会更多的关注自己,开始在意周围人的眼光。父母应该理解孩子,并接纳孩子的行为,不要给孩子随便贴上“胆小”“内向”的标签,因为这样的标签会让孩子产生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就是内向、害羞、胆小的,长此以往,孩子的胆小、害羞的行为会愈演愈烈。

当孩子的行为得到父母的接纳,他们的自信心才不会受到挫伤。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陌生的小朋友交往不用强迫他,父母可以亲子示范给孩子看,如何跟他人打招呼、交流,慢慢的,孩子就会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一点点去模仿。

3、用倾听和引导帮助孩子增加心理安全感

每一个孩子的气质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天生外向,喜欢和陌生人交流,属于见面三分熟,到了新的环境,见到更多人也不觉得局促不安,特别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然而有些孩子就属于偏内向型,和陌生人混熟会需要很长时间,俗称“慢热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内向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因为他们在新环境的刺激下,他们的大脑需要更长时间处理信息。

家长不用过分急于改变孩子现状,更不能强迫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进行自我表现,如果孩子不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也不要说孩子胆小、害羞,这样不仅不利于改变孩子现状,还有可能因为家长的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让孩子胆小害羞的情况更严重。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很可能就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带孩子见不熟悉的人之前可以提前告诉孩子要去哪里,见谁,还可以提前演练一下见面时要怎么打招呼,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抵消心中的恐惧感。

如果孩子还是有抵触心理,不敢直接见不熟悉的人,可以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找到可能的原因。

比如:宝宝,是不是还没有做好准备跟阿姨打招呼?那我们现在先演练一下好吗?“宝宝,刚才请你给叔叔跳支舞,你不想跳,是怕跳不好吗?”孩子可能会说,怕跳不好,叔叔笑话,这时,你可以告诉孩子:如果你愿意跳给叔叔看,叔叔一定特别喜欢,即使跳得不好,叔叔也不会笑话你。

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心情,对孩子不想、不敢的害羞行为积极引导,逐渐让孩子摆脱害羞的心理。

4、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的基础

蒙台梭利说: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如果一个孩子很有安全感,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心中是有安全感的,虽然不熟悉,但也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所以父母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爱和友善,内心充满安全感,这是克服害羞心理的关键因素。

对于缺乏自信和内向害羞的孩子,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心理学家苏珊·博格尔斯说,父母的表扬和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害羞情绪。那些总是被批评和否定的孩子会更加胆怯、害羞。

多鼓励,少批评教训,因为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只会让孩子更加退缩,而鼓励则会让孩子更加愿意去表现自己。

表扬和鼓励需要有即时性和具体性,就是看到孩子有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鼓励,鼓励需要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泛泛地说“孩子,你真棒”。

孩子胆小、害羞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父母要通过表象看到孩子害羞背后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摆脱害羞模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