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皇室后裔出世之作 藏着所有男人的梦

好句子 2012-10-18 00:10:28
相关推荐

首先提醒一下:本文不只是讲绘画的,还讲一些文学知识和历史小知识,还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不喜者可以关掉阅读界面。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中刘晨和阮肇人物源流:

是出自于刘宋时期宗室刘义庆集门客所撰的《幽明录》亦作《幽冥录》《幽冥记》,是一本神奇怪异的志怪小说集,原书为30卷,已散佚。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得二百六十五则。《周易·系辞》“是故知幽明之故。”注称“幽明,有形无形之象 。”书中所记鬼神灵怪之事,变幻无常,合于此意,故取此名。书中有不少故事与《列异传》《搜神记》《搜神后记》相同。简单说就是两人迷路然后差点饿死,然后发现仙女,然后仙女嫁他们。然后又要回家,然后物是人非,然后又想回去找仙女,仙女不见了。这是每个中国男人的梦想吧。别不承认,这就跟武侠梦一样一样的。复杂点说: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间,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在刘门山迷了路,又饥又渴,采山上桃子充饥,下山以杯取水,见艾叶流下甚鲜,复有胡麻饭,二人相谓曰,“去人不远矣”,乃渡水,过一山,见二女,容颜妙绝,呼晨、肇姓名,问郎来何晚也。女子相邀还家,殷情款待,结为伉俪。刘晨、阮肇住了半年,看见春鸟悲啼,思念起他们的故里和亲人,不管女子怎样挽留,回归之意依然不变。二人返回家中,却发现“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原来子孙已经传了七世,第七代小孙子哪里认得他们,只知道长辈代代相传祖翁入山采药不知所终的故事。刘、阮两人又思念起两位天仙般的女子,沿着小溪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在溪边徘徊良久,惆怅不已。这条溪因此名为“惆怅溪”。这个故事在奇幻之余带有浓重的怅惘之意,与《桃花源记》十分相似,都是魏晋游仙思想与现实之苦的心理矛盾映射。“刘阮遇仙”的故事传得很久,也传得很远,成为六朝志怪小说中特别脍炙人口的一个。最早被东晋山阴县令干宝编入《搜神记》,比干宝稍后出生的陶渊明的《搜神后记》也记载此事,成为《桃花源记》素材的来源。宋代剡县人高似孙的《剡录》“仙道”篇同样记录刘晨、阮肇入山采药遇仙的详细经过。宋元话本《刘阮仙配》,元明杂剧马致远及陈伯将《误入桃源》、《桃源洞》、无名氏《相送出天台》、《误入桃源》,皆演其事。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大图和局部图欣赏和解说:

赵苍云,元代画家。赵宋宗室。以没骨法作水墨山水与人物画。年轻时比他的同宗赵孟坚、赵孟俯(音)更有名气。后归隐山林,不婚不仕。他的生平资料没有任何记载。只留下了这幅《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01、先上大图,后面有分解图更精彩:(翻转手机欣赏,注意图有点长有点大,要耐心点才能看到精彩内容,里面有仙女和女神的)

02、【故事梗概】加画面赏析:

1)刘晨、阮肇,剡县人也,家世业儒,尤留意于医,尝飘然有霞表之气味。汉明帝永安十五年,二人携锄筥,往天台山采药焉!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02

02、入山既深,寻药方盈筥,少憩将返,迷失来路,且粮糗俱尽,二人相顾,方狼狈失措。偶举目见山头有桃阿木樛然,桃实累然。二人往山上取桃食之,人各食二枚,如觉少健然。

03、食桃尤在手,下山求归。路转转崎岖,益难辨识。行次不觉至山麓,见涧中水流潺然,清泠可可。二人以手挹水饮之,且各澡其手面。偶见蔓菁从山腹出,次又有一杯流出,中有胡麻饭屑。二人相顾曰: “去人家不远矣。”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03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04

04、因负药筥,以锄挺探水,水才四尺许,二人褰裳渡之。行及一里余,得小径,又度一山,又见一溪焉。山麓处大溪。‘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09

05、隔溪见二女颜色绝妙,世所未有,便挥手唤刘、阮姓名,似有旧交。二人渡溪,二女喜笑而语,曰:“郎来何晚也!”意味和怿,香气袭人,相语相携,虽合卺之协情,经数载未有如此之婉好也。二人始疑为媚,久之方辨识为人,而亦不之惧焉。

06、二女因邀归家,所过山径崎岖,满山桃花烂然。行及三里余,到其所居。厅馆朴厂,服饰非如人间所有。左右女侍息青衣,皆端正庄靓,烂然如云。少憩,煮胡麻饭、山羊脯,食之甘美。二人食方毕,不觉饥,欲讯家世,二女但相与谈笑乱之,略不之告,二人亦不敢固问,知其为异人。久之,亦不见其家有男子也。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09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0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1

07、既而又当庭设席,陈酒肴为二人寿。方飞觞次,有数仙客持三、五仙桃至女家,云来庆女婿,各至席。二人礼之,数仙客皆仙服,各出乐器奏之,肃雝和鸣。畅饮逾二、三时候,二女亲各举巵劝二人酒。款曲之情,春气可挹,二子恍然如在天上也。日向暮,仙客各还去。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3

08、二女邀刘、阮偕止宿,约半月余,二子求还。女答曰:“今来此,皆汝宿福所招得。至予仙馆,比之流俗,有此乐否?”遂恳留住及半年。天气常如三春,山鸟哀鸣,二子求归甚切。女曰: “业根未灭,使令子心如此。”于是唤诸仙女,共作鼓吹送刘、阮归,遂告之曰: “从此山洞口出去不远,至大道至家易矣。”

09、二子出洞口,行至大道,回首惟桃花灿烂,山色堆青而已。甫至家乡,并无相识,乡里怪异,乃闻得七代子孙,传上祖入山不出,不知今何在。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4

10、二子在乡既无亲属,栖泊无所,却同入天台山,寻当年所往。山路已迷,而不知所在。后至晋武帝太康八年,二子复入天台,不知其所之也。苍云山人画书。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5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6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7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右18

我一直认为欣赏一画、一诗、一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

可能你们嫌我罗嗦,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要讲透彻才叫码字人的操守。这样才能真正品出其中味道,如果单纯从文字上、从画功、文章句子是否优美上去品,实际是很难真正品味个人含义,那只是肤浅的认知。我更反对动不动只截一段句子的,那样没有上下联系谈何真正了解?而且很容易误导人断章取义。

元代画家赵苍云根据这传说故事绘制了《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但是你以为这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绘画吗?那你就错了。

先看看赵苍云其人其事及所处年代吧:

赵苍云是宋代皇室家族成员,经历了南宋灭亡、蒙元统治的巨大变化。他采用李公麟的白描手法描绘了汉代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的故事。实际他是用这绘画来表达筷的一种心境和思想纠结。他是借刘晨和阮肇的故事作画来表达:找到了理想的天堂,但是却又想着要回归现实,但是回归之后却体会到“天上一年,人间已百年”之后脱节感,让他们感受到了疏离与不适应,这也是在表明许多宋代遗民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心境。《幽明录》实际并没有他在画中写的故事一样,只是到了”既出,亲旧零落,邑屋全异,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就结束了,后面又回去寻找这世外仙境已经找不到这些情节是后世加上的。但是恰恰这后面加上的情节表露了更为复杂的心情:天堂生活是美梦,梦想要面对现实,残酷的现实却又无法面对,继续要回到美梦中。这些我们可以在后面分析刘晨阮肇入天台故事为什么会流传那么广泛,你们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下面这些是友情附送的延伸阅读,如果不喜可以关掉阅读界面了了)

桃花源图.明 仇英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为什么《刘阮入天台》这类志怪类小说大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们来展开分析,也更有助于了解赵苍云绘制这画的背景:

01、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社会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加剧:

魏晋时期东晋政权和世家大族南迁后,脱离北方根基的东晋政权国力空前衰弱,而胡人则在北方大肆屠杀汉人,耀武扬威。由逃亡到南方的世家大族掌控的东晋既没有北伐的勇气也没有自保的底气,时刻面临着胡人南下威胁,东晋统治阶层从上到下弥漫着自暴自弃的气息。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统治阶层开始信奉佛学和道家玄学,意图在佛道的精神世界里寻求内心的安慰,这就是魏晋风骨的由来。上层社会都如此,百姓自然也是生活艰难,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安全感,但是任何时代都要有一定的精神寄托的。文人则是或者对当时朝廷失望透顶,或者投仕无门天天饮酒作乐放荡于山水之间,或者就如陶渊明一样隐居山林,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是一种逃避现实,但是却又无法脱离现实的矛盾。即使后来南北朝时期,南北开始对峙,社会也相对安定点了。但是社会环境也没好到哪儿去,皇帝也是一个危险职业,经常是皇帝上午还在朝上发号施令,晚上就丢了性命。更不用谈百姓了。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阶段

02、所以当时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非常繁荣,大量的志怪小说基本都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就是因为文人们和百姓们只能用这样脱离现实的奇幻小说来寻找精神寄托。

虽有仙妻可隐世,奈何回归入凡尘?归了凡尘皆非,又欲归隐寻仙妻,惜无回归路!

这难道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吗?你们认为呢?

从不一样的视角解读名画、名作、诗词。每天欢迎您的阅读!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艺术泛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