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大清已经灭亡了一个世纪 为何还有皇陵守墓人 谁给他们发工资?

好句子 2012-08-28 07:49:41
相关推荐

引言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逝者是十分尊重的。白居易就曾经在《为薛台悼亡》中写下“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以示对亡人的怀念。古时一个家族往往会把逝世的亲人埋在同一个地方,一方面方便祭祀,另一方面也方便管理。而每一个家族都有一个守墓人,一般是亲缘稍远的孤寡老人,其生活费用由家族供给,平日负责打扫墓园以及防止盗墓者打扰先灵。

历代皇室更是专门有人负责守墓,包括士兵、皇帝亲信或妃嫔以及犯了错的皇室宗亲等。清代雍正帝就曾把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发配”去给康熙帝守墓。为皇室守墓的人往往不用纳税,家族也会受到国家供奉。只不过个人有些悲惨,很难与外界接触,更大多会孤独终老。

▲景陵(康熙陵寝)照片

01

除了为皇帝守陵,也有许多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因为受人敬仰,许多人自愿为其守墓。例如明朝末年名臣袁崇焕,因清朝的反间计被崇祯皇帝斩首。其部下佘氏冒死偷出其头颅埋葬在自家后园中——现在位于北京广渠门的广东义园。自此这位佘姓部下年年为袁崇焕守墓,临死前也为家人留下了“辈辈守墓,不能为官”的祖训。自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起,佘氏世代为袁崇焕守墓,一直密不外传。

现如今的守墓人也有很多。1969年,当时在北大荒做知青的金训华和陈健两人共同跳入水中抢救公共财产。然而金训华却不幸牺牲,陈健一人独活。后来,北大荒的知青陆续返乡,陈健却留了下来为金训华守墓,并为此放弃了婚姻和在上海的房子。在他看来,是金训华用生命换来了自己的生命,自己也应当尽其所能为他做些什么。

▲金训华墓地旧照

02

陈健属于一个特殊例子。在清政府被推翻后,守墓人这个职业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自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后,大清朝已经灭亡了108年,为清代皇陵守墓的人按说也该消失108年了。然而大清已经灭亡了一个世纪,现在仍有人自愿为清朝皇帝守陵。这些是什么人?是受人之托吗?国家会给他们发工资吗?

自然,在清朝时期的守墓人的确是个肥差,又清闲又不用缴纳赋税。然而当年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为了让清朝王室退位,承诺过民国政府会保护清朝三处皇陵——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关外三陵”,以及关内的东陵和西陵。因为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时清朝仍未入关,尚称“后金”,其陵墓在关外。

▲袁世凯剧照

而清顺治和康熙二帝都葬于东陵,雍正则另选了址建陵寝;而乾隆没有跟随雍正葬在西陵,而是在东陵挑选了墓穴,并留下了“父子两人不葬于一处”的奇怪规定。

03

皇帝的陵寝确实很需要保护。古时人们认为皇帝的运势与国家运势密切相关,皇陵的风水也是关键一环,这也是为什么皇陵都要选择“龙脉”所在地。然而一旦被盗墓贼发掘,皇陵的风水就会遭到破坏,国家的运势也会因此转衰。且皇陵中有大量陪葬品,地址又无法隐藏,自然会引来许多盗墓贼惦记。

▲清朝八旗士兵剧照

清朝时,原本有一些士兵和八旗子弟专门为皇室守陵,并在皇陵附近繁衍生息。历代守陵人的家人和后代逐步在皇陵附近聚集成村子。清朝灭亡后,这些人仍旧对皇陵有着特殊感情,所以经常承担一些义务工作,如清理游客留下垃圾,义务讲解,保护陵中财产等。这些其实已经算不上传统的“守陵”范畴,但无形之中又守护住了清代皇陵的文化。

公元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遭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珍宝被洗劫一空。这对于曾经的清朝皇室来说无疑是在脸上扇了一个大巴掌。在溥仪带领下,爱新觉罗氏遗老向国民政府提出了抗议,然而在军阀割据之时,国民政府也无法将孙殿英如何,只能做做样子派出人打扫卫生,却没有实质上加强皇陵安保工作。看着被洗劫一空的清皇陵,爱新觉罗氏遗老们不胜愤懑,直接搬到了皇陵附近的村子里,自己守护祖先陵寝。

▲孙殿英剧照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人的身份不再特殊,国家也加强了对于陵墓的保护。他们现在也只是一些做志愿活动的普通公民,有些当地文物部门会给他们发放生活补助,但无疑是杯水车薪。苏轼在《定风波》中曾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对于这些曾经的皇室成员来说,或许只有守在这里才能让他们得到一丝心安吧。无论目的如何,他们在传承清朝文化中做的努力还是应当被肯定的。

参考资料:

《为薛台悼亡》

《定风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