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宁波剪纸艺术传播者|剪纸是她的语言 生活和符号

好句子 2012-08-04 09:53:51
相关推荐

『 人物身份 』

宁波市剪纸艺术传播者:

魏晓红

“手艺,双手承载的艺术,

精工细作,尽心竭力,

这是手艺人给传统工艺文化的一份承诺。”

人与动物的分离就是从“手”开始,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为业的人,通常被称为“手艺人”。

提起手艺人,人们马上想到的显然是陶工、铁匠、织工、木匠、厨子等等,然而“手艺人”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娴于一技,都可以被称为“手艺人”。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千年农耕社会留下来的古训。手艺人组成的三百六十行,丰富了物质生活,推动着社会发展。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手艺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

年轻一代对于传统工艺了解更是几乎只从电影、新闻或者纪录片中知晓片刻。

手艺人是渐渐消失的一个群体。

但是,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里总有一些人默默地坚持自守一方天地上千年的工艺遗产,努力地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 1 -

她叫魏晓红,出生于内蒙古,现在是宁波市剪纸艺术传播者。

“小剪子,剪头尖,百样故事都能剪;上剪神,下剪仙,开花容易剪花难……”

一把剪子,一张红纸,刀口熟练酣畅地游走于纸张间,纸屑如落叶般翩翩飘落,手指生花的片刻间,小至金榜题名、喜结连理,大至朗朗青天、繁茂盛世,跃然眼前。

20出头的魏晓红开始“操刀”进入剪纸学习,近30年的半生缘,她已练就了心如止水的定力。

她最喜剪花鸟鱼虫,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却别有一番讲究,例如鸟儿,羽毛的间隔距离不可太疏也不可太密,哪根羽毛需长一些,哪根羽毛需短一些。动手剪时丝毫无误,配合恰当,远远看着,像云像雾,十分别致。

魏晓红剪子下的图案惟妙惟肖、精细入微,但一幅剪纸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

剪纸易学难精,起稿、垫纸、装订、剪纸……步骤,看似不难操作,但每一步都容不得一点差错。

可现如今,剪纸与几十年前相比已大不相同。电脑剪纸充斥着市场,流水线般的机器操作,快速且便利,谁还会费时费力去剪一幅剪纸作品呢?

“剪纸潜隐于纸张上的温情与灵魂,是难以在流水线复制的商品上所能触摸到。对于我来说,每一幅剪纸都融入情感,它是有故事,有心情,有生活的……”

- 2 -

艺术创作者的工作空间大都保持着有秩序感的凌乱,魏晓红也不例外。一张大桌子上,堆着大小不同的剪刀,散乱着几叠大红宣纸,和未完成的剪纸作品。

说着,魏晓红拿起自己还没完成的那幅《四季平安》。

三尺见方的草稿在她的手里随着剪刀舞动着,其奥妙并不在于繁复纹样的剪制,花样再多,只要红纸背后的大样画得对,却也不难。这最难处在于一般人会完全忽略的边缘纹路,细小却单一。手要稳,用食指抵着刀背,形成支点,手腕再随着支点移动,才不会将这细微处剪豁……

魏晓红回忆着往事,手上的动作却丝毫未被打乱,平静地剪着花边,她的从容流淌在每一个细小的齿尖上,往事的辛苦和喜悦都留在了那些花纹和红纸中。这样的节奏并没有让场合显得尴尬,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连带着我们,也被感染……

如今的魏晓红社会职务很多——宁波国家高新区社区学院剪纸教师、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艺术家协会剪纸分会会员、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基地传承人、宁波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鄞州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宁波市第三届“晨风奖”艺术教育先进个人获得者、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剪纸教研组负责人……

对于她来说唯一不变的是“老师”这个身份,是“剪纸艺术传播者”,是剪纸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时光回转。

魏晓红出生在内蒙古,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小家境殷实。母亲心灵手巧,织毛衣、做鞋、做棉衣,各种女红无一不精,“小时候,母亲总是喜欢在单调的衣服上绣一些精致的小图案,那时我就静静呆在一旁,看着母亲将花样画在纸上,看着母亲配色线刺绣……”魏晓红的艺术启蒙,便来自于这一民间寻常的女红技艺。

剪纸,是内蒙古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对内蒙古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作为内蒙古人,魏晓红自小耳濡目染,受母亲影响又极其喜爱各种手工,她便慢慢对剪纸产生浓厚的兴趣,“每逢佳节,剪一纸窗花赠送给街坊邻里,看着他们流露出喜爱的模样,让我备受鼓舞。”

冥冥之中,这正是一个开始。

读师范时,恰巧有更多机会能接触到剪纸的系统训练,于是,魏晓红在剪纸兴趣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法训练,剪纸也开始以一门艺术形式进入她的生活。然而那时候,剪纸对于她来说依旧还并未如今天这般意义深远。

1999年,魏晓红跟随先生一同来到宁波发展,在宁波某小学任教语文老师,精力也几乎都放在教书育人上,剪纸对于她来说是一个从未落下的爱好,工作之余,只要有时间就喜欢待在家里研究剪纸。

一个人想要做什么,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心之所向,必向往之,他所靠近的,也会慢慢向他招手。

正如此,2003年,学校开展剪纸课程,魏晓红便理所应当地“兼职”成为了一位剪纸老师,她带领着孩子们开展了各样别开生面的剪纸活动,例如每年岁末年初之时,魏晓红同孩子们一起动手剪纸装饰教室,引导孩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焕然一新的教室充满着佳节气氛,让孩子们的劲头十分高涨……

此后,魏晓红还以志愿者的身份进机关、社区、养老院、老年大学等地上公益课,宣传剪纸文化。

柔和、幽默、知心,这是和魏老师相处后,你能感受到从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每个与她相处的人,都会觉得舒服且温暖,

所以魏晓红在老年大学任教时,经常会遇到老人向她倾诉无法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人老了就没用了,只能来老年大学打发时间。“我们都是退一线进二线再做贡献。”这是魏晓红常对老人说的一句话。很多老人不解,魏晓红解释道:“虽然你们从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休,但如今来老年大学‘集训’,为的是学好一门手艺再去社会上做传播,实现你们新的社会价值,这才是我们来这的目的,意义非凡。”

在她的鼓励下,老人们改变了当初消极的想法,开始认真学习剪纸。魏晓红就这样带领着长辈们慢慢找到了新的人生道路,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变得越来越宽敞,老人们积极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外,还会身体力行的去传播剪纸,带领着身边的人一起学习剪纸艺术。

- 3 -

每一次镂空,

每一根线条,

都有信仰。

剪纸,在不少人眼中,惊异归惊异,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张红纸被镂空成花,算不上金贵。而手艺人的艰辛,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2009年,中国剪纸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第四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是传统剪纸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解传统剪纸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传统剪纸面临着失传、绝迹的境地,对于魏晓红来说,传统手艺无人传承是心头大事,从手艺人到守艺人,传统剪纸这一民族文化如果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则更让她焦虑不安……

魏晓红平常与很多手艺人交流,她发现大家共同面临的困境是传承难,“传统文化很难被年轻人所接受。”魏晓红继续说道:“‘沉闷、繁琐、无趣’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年轻人把传统文化当成约束。作为传播者没有在力行中活泼地运用传统精神,只僵在文字表面,使得接受者没有理解文字的意义所造成的。”魏晓红的团队中最年轻的也有三十好几了,魏晓红觉得,传统手艺想要延绵不绝地传承下去,必须要有年轻人来学习。

魏晓红试着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剪纸这门传统技艺。

但是,她知道凭一己之力,始终走不远,要想让这门美丽的艺术继续传下去,必须要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与进来。

“只有让更多的人知道剪纸、了解剪纸,才会有人凭着热爱不怕辛苦,静下来去学。”

人可以逆流而上,但不能在历史的长河里逆转潮水的方向,那些传统的手艺人和手艺如果不有所行动,终将会作为旧物终将为时代的宠儿让路。

“同学们,知道抓髻娃娃吗?他可是我们北方民间剪纸中一个典型的形象,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命繁衍兴旺,对生活吉祥幸福的无限向往。”

“你看抓髻娃娃里面会有鸡会有鱼呢?”

“因为鸡在传统文化里代表的是阳性,而鱼代表的是阴性的。你们看鱼的卵是不是很多,就像是妈妈,我们剪的时候它的乳房一定要有。”

……

……

“起初小朋友听到要剪出生殖器官都害羞的不行,连大学生的接受程度都不高,直到我讲了几节课之后,学生们现在都能正视性话题,有时候小朋友还会说我要把‘小鸡鸡’设计成青蛙的样子,把乳房剪得大一点,这样妈妈就能孕育更多的宝宝了。”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魏晓红会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结合当代的社会热话题,以常见、有趣的语言为切入点,将晦涩的讲解方式进行通俗化的解读,生动形象地把剪纸做一个全新的演绎,传统与现代在她的手中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抓髻娃娃就是蕴含着两性关系,面对小学生时魏晓红会讲得相对浅显一些,以介绍科普为主,而对于大学生所聊得也会更加深入,例如如何对待两性关系、如果发生性关系以后该如何保护自己……

- 4 -

“传统工艺要想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是要融合现代生活的,它一定是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这个也是我不久前才明白的道理。”

2017年暑期,魏晓红曾在先生的陪伴下经过九个省,拜访了多位剪纸艺术家,去了解当地的剪纸工艺和历史文化,当她看到那些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故事之后,魏晓红也慢慢体会到了超于物和事本身的特质里,所蕴藏着的那份独一无二的情感和渊源。

“其实我走这一圈也是为了找到自己的方向,那段时间也是我的瓶颈期,很多问题我需要去寻找答案。”

作为宁波剪纸教研组负责人,她及团队的背后是宁波中小学剪纸教学的发展。

“这一圈走下来也让我越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不足,最早我还是有受老一辈的影响,认为一定要做传统的东西,后来发现不对,我不能被‘传统’所束缚,我们需要的是用传统技法诠释现代生活,‘传统’也必须要与时俱进。”

“还有我之前认为剪纸必须要精致、要逼真,其实最重要的是情感,融入情感所塑造的剪纸才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被剪制的纸张产生无数精妙的负形空间,创作者的目光和思想穿梭其间,魏晓红认为这才是作者与作品最好的交流。

魏晓红曾在教研组活动计划中提出了“群体传承”的概念,得到了教研员的认可和支持,经过三年的调研和准备,宁波剪纸教研组于2014年4月成立,“目的是为培养剪纸校本课程的创设者、推动者和实施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剪纸教研创新的‘孵化器’,一起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做出我们的贡献。”

魏晓红的办公室有三个专用橱柜,里面装着她多年来的成果,三十多本资料册、近百个卷轴,如《抓髻娃娃》、《生肖团花》、《亲子活动》、《课间十分钟》、《旗袍》等系列作品2000余幅,并为一些文学作品、报刊所设计的插画和尾花。

她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到各地拜访民间艺术家、剪纸传人,通过网络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整理、编写、修改出六册适用于小学剪纸的校本课程《纸海游刃育素养——剪纸教材》,60余篇,22万余字的教学日记、教学论文等剪纸教学资料,个人作品、教学论文、剪纸教学课题等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

- 5 -

天热时

下雪时

表达心情

佳节祝福

魏晓红经常会在朋友圈上传自己的剪纸作品,遇到好看的就会产生想表现的欲望,而魏晓红就用剪纸表达她的情感,这一独特的技艺手法,也引起很多人的喜爱。“每次发完朋友圈,很多好友便留言说要‘盗图’发在自己的朋友圈上,我自然也是非常开心能受到大家的青睐。”

这些经历让魏晓红更加注重身边的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为创作做准备。“我的创作就是从生活中来,只有在生活中才接地气、踏实,有切身的体验,了解具体细节及事物特征,为创作提供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作品是有情感、有故事的。”魏晓红说。

创作并非闭门造车,空有一腔热情,无法使其生生不息。只有来源于生活,脱胎于传统,打上时代的烙印,融入个人的解读,创作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拥有情感与温度。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

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

它们看似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

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爱上剪纸可能是一分钟的事,但守护非遗艺术,却是一生。

如同每个选择背后都有代价和坚持,选择为剪纸停驻的魏晓红,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不管遇到何种挫折,既然认定了,就会坚定地走下去。

如今,退休后的魏晓红似乎更加忙碌,作为一名剪纸艺术的践行者和倡导者,在继续传播剪纸文化同时,魏晓红以自身魅力吸引着、带领着更多人同行,投身于传播剪纸艺术,努力让剪纸在市民中生根发芽。

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人,探索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在这里,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回归内心,找到一种有手感和质感的慢生活。同时,也向每一位传统文化的守护人致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