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孩子跟父母的话越来越少?父母的教育方式 阻碍了与孩子的沟通

好句子 2012-07-17 01:50:16
相关推荐

朋友跟我说了一件事,就是她家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跟她说话越来越少。自己跟孩子说话时,孩子也只“嗯”“啊”的应付着,似乎不愿意跟父母多说。有时候,多问了孩子几句,看到孩子不耐烦的神态,就没有再说下去的欲望。其实,心里很想让孩子跟自己说说他内心想些什么,但孩子不愿跟自己交流,这让她很烦恼。

记得有人说过:“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而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努力沟通别无他法,因为沟通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进行思想、情感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因为沟通,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

而关于沟通,很多父母原来认为:孩子那么小,他们能懂什么?我说什么,他们听着就是了。并没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

但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们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不像之前那么听话,而且身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孩子不跟父母交流,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无从下手。父母不明白的是,父母与孩子不是最亲近的人吗?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说说心里话?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家跟妈妈说:“对不起,妈妈。”妈妈问:“怎么了?”孩子说:“妈妈,我不敢,我怕说了以后你生气。”妈妈说:“我不会生气的,我保证不生气。”孩子就说:“我今天考试又没考好,老师批评我了,还要找家长,老师让您明天去一趟学校。”

妈妈一听,立刻就发怒了,大吼着说:“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让你好好学习,每次考试都倒数,我的脸被丢尽了”孩子马上就说:“妈妈,你不是答应我不生气的吗?你怎么还生气呀?你怎么还骂我呀?”妈妈说:“考试没考好,说你几句,还顶嘴?"

通过这个例子之后,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有话不跟我们说了。就是因为我们答应了孩子不生气,却在孩子诚实地告诉我们他的错误时,难以自制,大发雷霆,导致孩子不再相信我们。

在一次训练中,有一个游戏是让孩子说出当你开心的时候怎么办?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又怎么办?孩子们说当我开心的时候就会跟好朋友分享,当我不开心的时候就会闷在心里。

父母希望孩子什么事都告诉自己,可是孩子们却有话不跟父母说,尤其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更不和父母说。原因就是孩子跟父母说的时候,父母常常讲道理,甚至生气、批评、责罚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知道,只要有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跟父母说也只会招来责骂和批评,索性就闷在心里。

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在《中毒的父母》中说的:“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上。

而且,在孩子的教育中,这几类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会让孩子渐渐放弃了沟通的意愿。

第一类:说教者式的父母。

当孩子跟父母诉说时,父母给的更多的是说教。

比如:哥哥跟弟弟闹矛盾,哥哥跟父母说,“弟弟不听话,把我搭的积木推到了”,父母会说。“你是哥哥,应该要让着弟弟,积木推到了就算了,还值得来跟父母说。”。

第二类:审判者式的父母。

审判者式父母,就是孩子告诉父母事情时,不问清事情的缘由,理所当然地判断都是孩子的错。

如有个孩子下楼玩,一会儿就哭着回来了,脸上还带着伤,他跟妈妈说:“我再也不跟小峰玩了,小峰打我。”妈妈一看就说:“你们有几个同学一起玩呀?”孩子说:“我们有五个呀。”然后妈妈说:“为什么小峰单单打你一个,而不打其他人,肯定是你先招惹别人的。

第三类:批评者式的父母。

批评者式的父母高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做什么都是错的,父母经常用讽刺、挖苦、挑剔的语气对待孩子的表现。

比如:当孩子给父母说,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往往用嘲讽的口气,“我以为你不学习就能考好了”“你不是挺能干的吗?”

就这样,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更多是否定,不认同,父母在告诉孩子,你错了,你不行,你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既然父母说孩子表达的想法是错误的,那么有了什么想法就没必要跟父母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让孩子关闭了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父母,不愿意与父母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

孩子跟父母没有了沟通,孩子有了问题,父母不能对症下药,对孩子是头疼治脚,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沟通非常重要。

但事实表明,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父母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一件重要的事情,却被孩子当成“耳旁风”;父母明明还没有说上两句话,孩子早已经心生厌烦。

所以,父母掌握一些与孩子的沟通技巧成了父母心中最迫切的需求。

一、父母蹲下身体,跟孩子平等式沟通。

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最重要的平等和真诚。但在沟通中,很多父母习惯于摆出家长的架子,对孩子高高在上的态度,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叛逆。

朋友的孩子浩浩特别调皮,老喜欢惹是生非,要不在课堂上捣乱,就是跟同学打架。面对这些问题,朋友每次都斥责孩子。甚至把孩子打一顿。但孩子的行为依旧。

有一次,朋友接到了老师的电话。原来浩浩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还把自己搞受伤了。朋友因为加班,实在没有力气教训浩浩了。

回到家后,朋友也没发脾气,反而和颜悦色地让浩浩坐在椅子上,自己则蹲下来给他的伤口处擦药。朋友一边给他擦药,一边说:“浩浩,爸爸妈妈都很爱你,我们很担心你,比起你惹祸,我们更害怕你出事。浩浩,你知道吗?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妈妈都盼着你能早点回家……

听到这话,一向被打都不流泪的浩浩,哭了,主动向朋友叙述事情的经过,并承认了错误,表示下次不再打架了。

其实,就像周国平说的:“孩子的心灵远比我们所认为的细腻得多,敏锐得多,我们千万不要低估。”

只要父母少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而仅仅用一点平等和尊重,孩子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怀。

面对像浩浩一样顽劣的孩子,父母可以与他进行平等式沟通,使孩子明白:父母非常爱他,并且是尊重他的。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向父母解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父母用平等式沟通,要做到:

1、父母与孩子说话时,尽量蹲下身体与孩子保持同等高度。

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父母越是强硬命令,他们就越是和父母唱反调。如果父母能蹲下身体,把孩子放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然后与他们共同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大多是乐于接受的。站在孩子的高度,用与他们平等的眼光看问题,这样就很容易了解孩子,很容易和孩子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结束亲子沟通中的对抗状态。

2、父母跟孩子说话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有时候,对待同一问题,父母和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父母想要孩子怎样做的时候,首先应当倾听孩子的意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做出最有利的决定。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父母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但拉近了与孩子的物理距离,更拉近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它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民主、平等的态度和对孩子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接受父母的忠告。

二、父母同理心式沟通,父母跟孩子换位思考。

父母与孩子由于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角度,因而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与感受。如果父母能运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自然会产生想要和父母沟通的欲望。

1、父母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简单地说,就是用孩子的视角看待孩子,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果父母想要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就要用同理心去体会孩子眼中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增强与孩子的沟通,进而促进亲子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2、父母了解、接受孩子的新想法。

被誉为“中国的斯波克博士”的儿童教育专家小巫,在她的《接纳孩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你是否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孩子与父母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法自然也不同。父母要允许孩子有新想法、新思维、新做法,父母不能理解和接受的,不一定是错误的。事实上,作为父母,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行事,尤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才会认为父母是理解自己的,才愿意跟父母敞开心扉。

三、父母引导式沟通,把强制变成引导。

控制是隐藏在每一个有思想的物种体内的本能,其中人的控制欲最为强烈。在家庭中,大部分父母永远都想控制孩子,虽然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但控制激起孩子的反感,这时父母要改变对孩子的强硬态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怀、有效的引导,孩子的逆反心理就会慢慢消失不见。

父母在与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沟通时,要懂得强硬的控制远不如有效的引导:

1.向孩子提一些简单的问题。

向孩子提问时,父母少采取封闭式的提问,多用开放式的提问方式。比如:孩子到动物园玩,爸爸向华华提问,“华华,你看动物园的长颈鹿的脖子长不长?‘’当答有"是”或“否”就是封闭性提问,而爸爸问华华,“华华,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它怎么吃东西?”能引起孩子的思考的问题,就是开放性提问。

父母多用开放性提问,引导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明白对或错。

2、创设轻松愉悦的沟通氛围。

当孩子不愿意回答问题时,父母还可以使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说,是因为对外界的环境心怀警惕。就像成人与成人敞开心扉畅谈需要有轻松愉悦的氛围一样,要想让孩子说出心里话,同样需要创设轻松的氛围。

3、说一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有的孩子不是不爱说话,只是不愿对不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看法而已。因此,父母在引导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妨试着说一些令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能增强孩子开口交流的欲望,让孩子变得乐于表达,由此开启沟通的大门。

不管父母用哪种沟通方式,在沟通前,父母都先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再跟孩子沟通。要先整理好心情,再处理事情。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就像从苹果树上采摘果实需要方法一样,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也需要父母的灵性与耐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对你无条件地积极接纳,不带任何评价地听你说话,听你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这就是爱,这就是沟通最好的、最高的境界。

所以,做能够沟通、理解、尊重、接纳和孩子好好相处的父母,是孩子这辈子的财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