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清平乐:少避长 弟避兄 还避贤 古代起名“规矩”为何那么多?

好句子 2012-02-08 17:40:03
相关推荐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这句词出自于宋仁宗老师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他生前非常喜欢以《清平乐》作词牌名,所以因为其与赵祯的关系电视剧才取此名。

它改编自小说《孤城闭》,取范仲淹“长烟落日孤城闭”。原著中本来是以梁怀吉和福康公主为主角,但在制成影视作品时将侧重点放在了前朝的尔虞我诈和后宫的竞相争宠之中。当然,怀吉和徽柔的戏份也不在少数。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虽然都不是正史正剧但其中之人物都是在历史上出现过的,并未偏离太多。

(一)、专制时代,忌讳颇多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句话出自于《春秋公羊传》。可见,因为种种礼乐制度的约束在先秦时期这种思想就已然形成。

《淮南子》中也首次提到了避讳的重要性,“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人人必须恪守各种规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正式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时代。为君者乃是九五之尊,人人皆要避其讳。

1. 史书记载,真实存在

《宋史·公主传》“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在历史上梁怀吉确有其人,史书中为了避仁宗的名讳所以作“梁怀”。而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则明确的将其称之为“梁怀吉”。

司马光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于一些历史描述模糊的事情,便给了文学作者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比如剧中的张茂则暗恋皇后,实际上是仁宗在病中说的诳语并无其是。小说的男主角,剧中的男演员梁怀吉本名为梁元亨。

《清平乐》中他因为家破人亡,所以只得流落宫中,寻口饭吃。在做业务培训时,怀吉表现的异常灵敏,但杨副都知在问起姓名时,他说“名为梁元亨,取元亨利贞之意”。气的都知上去就将其扇倒在地,并且要从重处理。

2. 迫不得已,更换己名

张茂则知道他的身世,也知道其家世是因为仁宗当年非要去吃蜜饯而沦丧。所以有意无意中,也对其颇为照顾。此事发生以后,张茂则请示了皇后并且把梁元亨,改成了梁怀吉。正是因为他犯了忌讳,所以才会如此。

宋仁宗本名为赵祯,而元亨却说了“元亨利贞”四个字。前三个字倒是无妨,最后一个“贞”却碰到了“为尊者讳”的天花板。皇帝是全天下最尊贵的人,区区内臣怎能直呼此字而且还有与皇帝同名之嫌。

宋仁宗

虽然说仁宗自己并不在意此事,但手下的内臣对此却是讳莫如深。年幼的怀吉,还差点因为此事而受到牢狱之灾。由此便可看出,古人对于避讳是非常看重的。否则著《宋史》的脱脱,也不会将梁怀吉称呼为“梁怀”。即使是不同的朝代,对于前朝之君王也要保持敬意。

(二)、由来已久,颇受重视

《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关于避讳一事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殷商时期另一种则是西周。不论是哪个时代,都可以看出此事的受重视性。在集权制度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避讳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格。

1. 少避长讳,弟避兄讳

“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还之侄”。著名的高粱河车神以及开卷有益典故的来源者,赵光义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他本名为赵匡义,在古代一般家族中的兄弟一般都是论资排辈的,或者第二个字相同或者第三个字相同。

陈桥兵变以后,兄长摇身一变成了皇帝,那么身为晋王的兄弟也就应该识大体一些。自然就将匡,改为了光。这其实就是避讳的一种表现,“烛影斧声”太宗继位为了摆脱哥哥的踪影便改名为赵炅。

这种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康熙晚年九龙夺嫡事件以后,胤禛继承大统。在他眼中只有权力,对于骨肉亲情方面非常淡薄。上位之初,便将与自己争位的手足悉数改名。把他们的胤,改为了允。其中,只有与其交好的十三皇子仍然能够继续使用。

其实,这个传统在康熙时期便已经出现。他名为玄烨,其他众兄弟则改成了元。之后的乾隆将弘改成了宏。与其说是避兄长之讳,倒不如说是避权力之讳。一旦有人当了皇帝,不经过其允许是不得与其名字中同有一字的。

康熙

2. 妄尊自大,因讳生痴

清朝在刚入关时,并没有太多的重视避讳。因为统治者的名字都是满语,也不统一也没有祖宗留下来的辈分。康熙年间,统治阶层逐渐汉化所以也对于避讳一事非常重视。其实,古代要避的不仅仅是国讳。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个典故出自于陆游的《老学庵游记》,常州太守田登因为自己名字里有个登字,所以但凡与其相近或者同音的都不能被提及。违者便要以侮辱地方长官的罪名论处。过节之时,家家户户要放焰火,点花灯。所以出告示的官员便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却道出了古代集权统治下百姓生活的压抑。不仅要时时刻刻的防范官员压榨,还要提心吊胆的避讳其名字。其实田登这也算是个矫枉过正的个例,史书中关于这样的记载少之又少。但是没说,不代表没有。

此典故反映了避讳给人带来的压抑和生活上的不便,毕竟汉语造出来就是用来讲的。如果这点权力都限制了,那么毫无人权和自由可言。古代的百姓就像是皇帝和各级官员的奴隶,只能尽心的保持本分才有一线活下去的生机。

古人对于名字是非常重视的,它代表了父母长辈对晚辈的期许。名字也是一个人最简单的标志,可是当时就连这点权力都不能保留。

(三)、避讳之事,禁忌犹甚

《清史演义》“塾师教小子道:‘书中有数字,须要晓得避讳”。古代的社会中,讲究的东西非常多。如果真如穿越剧般,现代人是难以在当时生存的。抛开各方面因素不提,单论避讳一事就足以让人头大。先秦时期有礼乐制度的约束,后来又有儒家思想的制约。但避讳也表现了古人,对于其他人的尊重。

1. 避贤者讳,避长者讳

历朝历代一直非常提倡“孝道”,尤其是汉朝。如果一个人特别孝顺,那么是有机会入朝为官的这也就是“举孝廉”。出于对父母的尊敬,一般是不能直接称呼其姓名的。古人眼中,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比如唐朝诗人李贺,他的父亲名为李晋肃。而晋与进是同音字,虽然意义不一样但也是要尊重的。所以为了避讳,他一生都没能中进士。还有举世闻名的太史公司马迁,其父亲名为司马谈。故而在《史记》中,所有与谈同音的名字都悉数被改。

孔子

宋朝时期对于儒家文化推崇备至,自然也将孔子放在了很高的位置。孔子名丘,字仲尼,为了避他的讳,仁宗曾经下令凡是读到丘字时必须改成某,而且还必须用红笔画圈以示尊敬。清朝则更为严重,下令将全天下姓丘之人改为邱。就是为了不与至圣先师,相互冲突。

2. 反避讳与被动避讳

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仗着自己能征善战经常入主中原。但是其本身的文化方面,有所缺失,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环境,许多统治者便将自己本民族之名做出更改。比如北魏拓跋氏,改成了元氏,而拓跋氏则改成了刘。

还有辽国的两大汉兴刘和萧,分别是为了致敬汉高祖刘邦和萧何。因为他们要融入汉人群体而且也急于表明自己有着前任之志向,所以才将自己的姓氏改成和崇拜之人的姓氏一样。这其实是一种反避讳。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加封。

此外,古代的皇帝喜欢赐功臣自己的姓,以示嘉奖。比如徐懋功,本名为徐世勣,因为开唐有功所以被赐姓李。这一来便犯了李世民的忌讳,一个叫李世民一个叫李世勣。后来,他干脆将世去掉,直接叫李勣。

郑成功

还有大名鼎鼎的国姓爷,郑成功。隆武帝曾将其赐国姓朱,名字为成功。所以,他应该是叫朱成功。只不过大家都习惯了其原来的姓,便就未做更改。这种被赐姓的情况,就属于被动避讳。

能够和天家一姓已经是莫大的荣耀,再蒙皇帝圣恩,亲赐己姓更是令人非常艳羡。在清朝因为避讳一事,发生了许多的事件。比如文字狱的兴起,就是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乾三爻不象龙”。当时,大肆的搜捕未避康熙、雍正、乾隆之讳者,举国上下一片哗然。

结语:

避国讳和避官讳,其实是权力掌握者滥发淫威的表现。而避私讳,虽然是为了敬重父母,但也有些矫枉过正之嫌。尤其是避圣者讳,完全没有必要做到如此之程度。归根结底,避讳就是为了彰显帝王权威。

参考文献:

《宋史》

《清史稿》

《旧唐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