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一段对话 就能看出袁绍和曹操的境界高低

好句子 2012-01-23 10:50:16
相关推荐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袁绍一开始是北方最强大的军阀。占据冀青幽并四州,兵精粮足。而且袁家是四世三公,世代高官,根正苗红。曹操的势力没有袁绍大,地盘没有袁绍大,兵马没有袁绍多。而且曹操的出身也不好,是宦官养子的儿子。宦官历来都是被人看不起的人,何况东汉就是被宦官搅乱的。可是官渡一战,曹操以弱胜强,打灭了袁绍。大家不禁要思考,这是为什么?

袁绍

其实这个问题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从袁曹早期的一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到袁曹的优劣。曹操跟袁绍本来是朋友,董卓之乱的时候,两个人一起起兵讨伐董卓。曹操曾经问袁绍:“如果事情失败了,哪里可以作为我们的根据地?”袁绍说:“我向南占据黄河,向北阻塞燕,代,结好戎狄,南下争夺天下。就可以成功。”曹操说:“我招揽天下有能力的人,用道义统御他们,就可以无往不胜。”

董卓

这段对话让袁绍和曹操高下立判。你看,袁绍只是想着占领哪个地方。他就认为只要占有得天独厚的地利就可以得到天下。曹操想的是招揽天下人才,想的是崇尚道义,认为有了人才,有了道义就可以无往不胜。这就是境界决定以后的高度,一个人是否能成功,不在乎你的先天条件,而是在乎你的境界。境界低的人,不光外在条件再好,都只会失败。

袁绍一心只盯着外在条件,不重视内在修养。他不明白,外在条件仅仅是帮助你成功的一枚棋子,并不是决定以后能不能成功的关键。真正能不能干成大事还要看自己。就拿这句话来说,难道没有好的地盘就不能傲视天下了吗?往前看,项羽自封西楚霸王,把刘邦封到了偏僻的汉中。可刘邦在汉中壮大,逐步打败了强大的项羽,拥有天下。这难道不是因为刘邦知人善任,善于采纳手下的意见吗?秦国地处偏远的戎狄之地,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可是从秦孝公起,国力渐渐变强,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孝公采用了商鞅的变法制度吗?往后看,宇文泰占据关西,地狭国贫,人烟稀少,而且旱灾连年,根本无法跟占据富饶的关东的高欢相比。可是宇文泰最终打败了高欢,打下了北周政权的基础。这难道不是因为重用苏绰,实施改革吗?

刘邦

可见,曹操说的是对的。地盘不重要,人才才是取胜的关键。凡是成就大事的,无一不是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如果你会用人,懂得如何统御人才,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作用,虽然条件不好,也转劣势为优势。如果不懂得重用人才,即便有再好的条件,也可能转优势为劣势。官渡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曹操每做一件事,都虚心听取属下的正确意见。如果他不听荀彧让他坚持下去的意见,撤了兵,袁绍来个反扑,他就完了。而袁绍刚愎自用,不听手下的意见,还猜忌多疑,怀疑手下。结果许攸叛逃,张郃反水,田丰自刎。袁绍兵精粮足,文人如云,武将如雨,最后失败了。难道优越的先天条件一定有用吗?正如诸葛亮隆中对所说:“虽为天时,亦意人谋也”。

田丰

所以说,先天条件永远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胸襟气度。我想起了《魏书·太武帝纪》里的一个片段。群臣建议拓跋焘修缮宫殿,拓跋焘说。君子有言,在德而不在显。赫连勃勃修筑统万城,坚不可摧。可终于被朕所灭。是啊,真正要修筑的不是现实的城防,而是心里的城防。赫连勃勃修筑统万城,规定如果长矛刺进城里有一寸,筑城的就全得死。你可以想象,那筑出来的城该是何等的坚不可摧。可是赫连勃勃不修德政,残暴好杀,骄奢淫逸,不知仁义。大夏国仅仅存在了25年就灭亡了。一个不会用人,不讲道义的人,不管到哪都只有失败。一个人如果拥有了道义,用道义统御天下豪杰,不管到哪,都会成功的。袁绍也一样,拥有显赫的家世,广阔的地盘,强盛的兵力,可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刻薄猜忌。最后这些条件都没起到作用。就像曹操说的:“袁绍地盘再大,人马再多。不过是给我当后勤部长罢了。”

赫连勃勃

看历史人物的兴衰,不能不带得人们很多启发。曹操的成功不在于他先天条件有多好,而在于他懂得运用优势。人生的成功也不在于有一副好牌,而在于你是否能把坏牌打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