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小学4年级阅读的专项训练

好句子 2012-01-02 04:26:20
相关推荐

《孝经》

(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我是小助手

显:显赫荣耀。

聿:发声助词。修:学习,发扬。

厥:其,他们的。

《大雅》:《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我们的身体、毛发和皮肤,都是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不敢让它们损坏受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显扬声名到后世,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孝,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忠心对待君主,最终目标是要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学习发扬先祖的美德啊!’”

考考你的智慧

1.孔子为什么说不敢让我们的身体发肤受到伤害呢?

2.实行孝道的终极目标在文章中是哪两句?

3.推行孝道的三个阶段都是什么呢?在原文中用“”画出来。

弘扬传统文化

曹操割发代首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通过麦田,只要有践踏的,全部斩首。”因此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走过,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按照规定处罚自己。

官员说:“我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

曹操说:“这条规定我我亲自下的,现在我的马踩坏了麦田,我理应受到惩罚。 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 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便要自刎,他的手下连忙上前拦住了他。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 “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者。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 既然古书《春秋》上这样说,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的处罚。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大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二)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我是小助手

慢:怠慢。

尽:尽心尽力。

一人:一个人,这里指在高位的人,即天子。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爱护亲人的人,是不会在别人面前恶行恶言的;尊敬亲人的人,是不会去怠慢别人的。以爱护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去侍奉双亲,并将这种德行教化施加于天下百姓,使大众都效法遵从,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个人有了善行,万众黎民都会仰赖于他。’”

考考你的智慧

1.文章中“不敢恶于人”中恶的含义是( )。

A 不好 B 坏的行为 C 讨厌

2.天子之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原文中的句子表示。

3.下边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A.一个人在家里爱护亲人,到了外边就不敢面对恶人了。

B.君主应该制定严格的法律,用来规范百姓的言行。

C.身教甚于言传,因此作为一个君主应该首先修养自己的身心。

弘扬传统文化

大孝天下惠苍生

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他母亲病了,他就亲自熬药,尝好了冷热才给母亲端过去。

然而,刘恒的孝,并非只针对自己的母亲,作为一个皇帝,他对普天之下的老人都心存孝道。他登基时第一道圣旨是“大赦天下”,这和其他皇帝没什么两样。但他登基的第二道圣旨“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则是很多皇帝做不来的。这道圣旨表达了刘恒爱护百姓、体恤民情、关心老人的意愿,“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90岁以上老人之物,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刘恒可说是首开先河。这么仁德的皇帝,人民怎么会不拥护呢?

中华历史上有著名的“二十四孝”,汉文帝刘恒以皇帝的身份入选,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国之君,他以孝治天下,提倡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节俭敦朴、厚养薄葬,靠仁孝的表率作用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孝顺的皇帝,彪炳史册也就成了必然。

(三)

经典国学再现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我是小助手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我是小翻译

身处上位却不骄傲,那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谨慎守法,那财富再多也不会有损溢。身居高位却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尊贵的地位。财富丰裕却不奢侈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富有。能够保有自己的富贵,然后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让自己的民众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诗经·小雅·小曼》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潭旁边唯恐掉落,就像踩在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考考你的智慧

1.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站在上面不骄傲,那么再高也不危险。

B. 身处上位却不骄傲,那位置在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

C. 在山上不骄傲地乱跑,那么爬再高也不危险。

2.如果我们想要长期保有自己的富贵,因该如何去做呢?

3.你“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下面哪个说法正确?( )

A.这两句话其实说的一个意思,都是很危险。

B.这两句话,都是很危险,但是还是有区别的,如履薄冰更加危险。

弘扬传统文化

今天学的知识虽然是说诸侯的孝道根本的,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孝道根本。

在《四书·大学》里面有一段话说得好,“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就是说,君子应该先注重自己的德行,当你有了高尚的品德,就会有有才之人来跟随你、帮助你,有了人才,你就等于有了最初的创业的资本,这样做起事情来,就会很顺利。慢慢的,你就会积累下你的财富,有了财富才能够才尽其用,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所以说,作为一个人,最根本、最应该注重的就是德行的修养,而不是追逐财富。只有小人才舍弃德行,追逐财富,但是这样本末倒置的结果,必定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那么,这和我们学的孝道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慎乎德”也就和我们学的“在上不骄,节制谨度”是一个意思,这个也是孝道的根本了。

(四)

经典国学再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我是小助手

服:①服饰,衣服。②穿衣服。

身:引申为行为。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房屋。

诗:《诗经》

我是小翻译

不是历代明君规定的合乎礼法的服饰不敢穿戴,不是历代明君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历代明君推行的有德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不做;说话不需要选择就能符合礼法,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不当。做到这样,那么说出去的话传遍天下也不会有过失,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和厌恶。服饰、言语、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历代明君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先宗庙的香火延续。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大雅· 民》里说:“日夜都要勤勉不懈,专心侍奉天子。”

考考你的智慧

1.“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这句话里,两个“服”字的意思一样吗?要不一样,都是什么意思呢?

2.“口无择言,身无择行。”的意思是( )

A. 开口不用选择语言,身体不用选择行为。

B. 说话不需要选择就能符合礼法,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不当。

C. 我们说话可以口不择言,做事可以随心所欲。

3.文章中提到的“三者备”,指的是哪三者。

4.这段话的总体含义是什么?

弘扬传统文化

古代衣服的讲究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古代,人们穿什么服装都是很有讲究的。衣服是一个人的外表,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也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表现。

在古代,统治者制定了不同阶层的人所穿的衣服,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绸这种高级的布品,只有统治者才能穿,而一般的贫民百姓,则只能穿麻布衣织品。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

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考取功名,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比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自称“臣本布衣”,也就是从这种说法中得来的。

另外,就算是统治阶层,他们的衣服也是有等级区分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五种人都穿的不同的衣服,这就是所谓的章服。什么级别的人,只能穿什么级别的衣服,不可以乱穿,如果穿错了,就犯了僭上逼下的罪过。比如卿或大夫穿了天子的服装,那就是冒犯了天子,那是大不敬,是要治罪的。而且,他们也不能穿诸侯的服装,如果穿了,那就是等于逼迫下面的人了,这也是不对的。

所以,古人在上朝的时候,就算彼此之间互不相识,只要看看你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官衔。看到你衣服上面的花纹,人们就知道你是属于什么地位,这也是是便于不同等级官员互相之间行礼,位卑的人要主动向位尊的人行礼,不能失礼。

其实,在古代,有关穿衣的讲究还很多很多,要是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自己去找找,看看还能找出多少呢。

(五)

经典国学再现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我是小助手

分:区分。

谨:谨慎。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我是小翻译

利用天时四季、节气的变化,区分土地的高低、好坏,行为谨慎,生活节俭,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平民百姓应该遵循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敬父母是不分地位贵贱的,孝道是没有始终,永远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行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考考你的智慧

1.名词解释: 1.区分 谨慎 百姓

分:谨: 庶人:

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是什么意思?( )

A. 用上天的东西,来把地上的利益分了。

B. 我们要利用天气的变化和随意利用土地资源。

C. 我们要利用天时地利,来劳作生息。

3.下面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A. 施行孝道是没有始终的,它是永远存在的。

B. 我们在赡养父母的时候,要尽量节俭。

C. 天子和平民百姓不同,所以天子尽孝要多点,百姓尽孝可以少点。

4.读了这段文字,你认为你因该如何施行孝道呢?

弘扬传统文化

蔡顺采桑

西汉末年,河南汝阳有一个名叫蔡顺的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有一天,蔡顺看见母亲又在帮别人洗衣服,很是辛苦,就边给亲捶背,边告诉母亲以后他长大了会好好孝顺她的。母亲听了很高兴。

当时正是战乱时期,到处都在打仗,蔡顺的家乡遭遇了饥荒,到处寸草不生。家里什么吃的都没了。可是他的母亲却在这个时候生病了。为不让母亲饿着,蔡顺决定上山去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野果来吃。蔡顺找了很久,发现了一些桑葚。他摘下桑椹尝了尝,发现这些桑椹有甜的有酸的,就决定把酸的留给自己吃,甜的给母亲吃。于是他把桑椹分别放到了两个篮子中。

回家的路上,蔡顺很不幸遇到了强盗。强盗要他留下值钱的东西,并看到他拎着一篮黑色的果子和一篮红色的果子,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蔡顺告诉他们自己的母亲生病了,自己是去给母亲找吃的,他篮子里的是桑葚,黑的甜给母亲吃,红的酸留给自己吃。强盗们看到小小的蔡顺那么孝顺,就把他放了过去,不仅也没有拿走他的桑椹,还送给了他一头牛和三斗米。

孝顺的蔡顺感动了强盗,他们也不再做强盗了,而是去投身参加了农民起义军,为老百姓争取权利去了。而蔡顺的母亲在他的精心照料下,病也终于好了。

蔡顺孝敬母亲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下来,还被编进了二十四孝中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并不需要等到拥有了荣华富贵才可以做到,只要我们有一颗孝敬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的。

(六)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我是小助手

经:常规的,恒久不变的。

则:效法。

因:根据,利用。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孝道就好像天际日月星辰恒久不变的运转,也如地上万物生长的规律一般,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天地之间的这种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也是人们应该效法的。效法天道运转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变换的优势,来平顺施教天下大众。历代明君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大众,所以就率先施行广博的爱护,因此民众就没有敢于遗弃他的亲人的,向大众传播道德、仁义,民众就会兴起去执行。用恭敬和谦让做出表率,民众就不再相互争斗,用礼仪和音乐来做引导,民众就会和睦相处;把好坏的标准呈现出来,民众就知道什么是禁止的而不会犯法了。

考考你的智慧

1.“则天之明”中则字是什么意思?( )

A. 否则 B. 规则 C.效法

2.解释句子“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3.古代的明君是如何教导大众的呢?

4.“天经地义”这个成语是指指理所当然的事。它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这样的成语你还能写出几个吗?

弘扬传统文化

冯谖客孟尝君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听后就笑着接受了他,按照对待其他客人的样子对待他,并且知道冯谖还有一个母亲,孟尝君就让人给她送吃的和用的。

有一次孟尝君需要找人去薛邑收回他的债务,冯谖就自愿站出来替他到薛邑去了。临走时,冯谖问孟尝君是不是需要用这些钱替孟尝君买些东西回来,孟尝君就对冯谖说:“您收了债,看看就我里缺少什么东西就替我买回来吧。”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返送给那些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就买回来’,我考虑到,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满堂,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所以我就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义是怎么买的?”答道:“现在薛是属于您的,可是您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没有去爱护他们,反而趁机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并且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孟尝君很不高兴,只好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遭到罢官,孟尝君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邑去了。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的时候,就看到薛邑的百姓扶老携幼,都站在路上来迎接他。直到这时,孟尝君才明白了冯谖给他带来了什么。

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感激地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七)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我是小助手

遗:遗弃。

治国者:治理国家的人,这里指诸侯。

鳏寡: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失去丈夫的女人。引申指孤苦无依的人。

然:这样,如此。

觉,伟大。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以前那些圣明的先王,以孝道来治理天下时,连那些非常卑微的小国臣子也不敢遗弃,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诸侯呢?因此他们能够得到各国的欢心,愿意帮助他去侍奉他的先王。治理一个国家的诸侯,连那些孤苦无依的鳏夫寡妇都不敢轻辱,更何况是那些士人和百姓呢?因此能够得到百姓的欢心,让他们愿意帮助诸侯祭祀他的先祖。因此,天下太平和睦,灾害和霍乱也不会发生。所以圣明的君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也能得到这样的效果。《诗经·大雅·抑篇》上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各国都来归顺。’”

考考你的智慧

1.“有觉德行中”,觉字的含义是?( )

A.感觉 B.睡觉 C.伟大

2.以前的明君是如何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 )

3.明君用应该以孝道治理天下,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因该如何去做呢?

弘扬传统文化

郯子鹿乳

郯子是我国东周时期的人,他的父母在年迈的时候,都患了很严重的眼疾,郯子非常焦急,想方设法四处求医。

一次,他听医生说,治这种病最好的办法是食用鹿乳。但是,鹿乳在市场上买不到,就算要去深山里找,可还没走到跟前,鹿就早逃走了!怎么办呢?郯子冥 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张鹿皮披在身上,然后趴在地上左蹦右跳的,远远看去,极像一头顽皮的小鹿。就这样,郯子扮成小鹿,学着鹿走路的样子,学着鹿“呦呦”的叫,骗取鹿的信任,混进了鹿群中,取母鹿的乳汁给父母亲治病。

有一次,混在鹿群中的郯子忽然发现林中有一支箭对准了自己,顿时意识到,那是猎人的箭。他赶紧站起来,大声喊:“别射!别射!我是人! 我是来取鹿奶回去孝敬父母的。”猎人得知郯子取鹿乳的事,非常感动,就帮他一起挤出鹿奶,并护送他出山。从此郯子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后来,郯子做了一个叫做郯国的小国国君,也是以仁德感化国民。郯国虽是个区区小国,但却很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百姓的心。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因此使得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当时的一些典章制度也都长久地保持了下去,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八)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我是小助手

容止:指(人)仪容举止。

度:榜样,这里是做榜样的意思。

临:治理。

忒,差错。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君子,他的言谈,必须想到要受到人们的称道;他的作为,必须想到要给人们带来欢乐;他立德行义,必须能让人们尊敬;他的所作所为,必须能够让人们来效法;他的仪容举止,必须合乎规矩,可让人们仰望;一进一退都可以作为人们的榜样;以这样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所以人们会敬畏而爱戴他,并且效仿他想要和他一样。所以就能成就他的德育教化,顺利推行他的法规和命令。《诗经·曹风·鸠》篇中说:‘善良的君子,其容貌举止端正而没有过错。’”

考考你的智慧

1.以临其民中,临字的含义是什么?()

A.治理B.面对C.降临

2.下边哪句话的含义是正确的?()

A.君子说的话要让别人去评判,行为要能取悦别人。

B.君子的穿衣打扮要漂亮,可以让人们观赏。

C.善良的君子,其容貌举止端正而没有过错。

3.文章中提到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做到人们的榜样,那么,你心里有能作为你的榜样的人吗?为什么他能作为你的榜样呢?

弘扬传统文化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我们在生活中,一言一行都要行的端,坐得正,这样才能心中坦荡,无愧于天地。

后汉有个人叫杨震,他做官的时候非常清廉,老百姓都很尊敬他。

杨震去做东莱太守的时候,路经一个叫做昌邑县的地方。昌邑县的县令王密曾经被杨震重用过,心里一直十分感激他,只是总没有机会报答,很是遗憾。当他听说杨震赴任要路过昌邑,心里就非常高兴。

杨震一到昌邑,王密就立刻上门拜见他,两个人相见,非常高兴,谈天说地,一直聊到深夜。这时,王密看看其他人都睡觉了,于是就悄悄拿出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立刻拒绝了他,说:“我了解你才推荐你,而你却不了解我的为人。”

王密没有理解杨震的意思,继续说道:“深更半夜,没有人知道的。”杨震却认真地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杨震的话,立时醒悟了过来,非常羞愧地走了。

(九)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我是小助手

致,竭尽。

严:端庄严肃

丑,同类。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恭敬之心地侍候;在奉养的时候,要尽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去做;父母生病的时候,要带着忧虑的心态尽心尽力地照料;父母去世时,要竭尽悲痛的心情去料理后事;祭奠祖先的时候,要竭尽严肃地去对待。这五方面都做到了,才能算作是尽到了侍奉父母的责任。侍奉父母的时候,要做到身居高位而不骄横傲慢,身居低位而不违法作乱,在同事之间,要和顺相处而不起纷争。身居上位,如果骄横傲慢就会导致灭亡,身居低位违法作乱就会遭受刑罚,在同事间纷争不断就会引起互相残杀。这三项恶事如果除去,让父母每日担心自己,就算每天都用猪牛羊肉去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啊。”

考考你的智慧

1.选择加点字的合适意思。

A.送给,给予。B.招引,使达到。 C.竭尽。

(1)大会开始,由主席首先致辞。( )

(2)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

(3)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冬天很容易致病的。( )

2.我们在孝敬父母的时候,有五致、三戒,都是什么呢?

3.为什么说“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弘扬传统文化

泰伯采药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两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红色的雀鸟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上,表示有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祥瑞的出现,又发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就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了父亲的心意,就和大弟仲雍商量应该如何顺从父亲的意愿。

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了周国,远远地来到南方荆蛮之地。

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纹上了花纹。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这样,泰伯成全了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季历的心愿,免去了世人说父亲不按规矩传位的嫌疑,让季历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

泰伯让天下,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十)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

我是小助手

善:好。

悌:敬爱兄长。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 教育人们相亲相爱,没有比推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教育人们礼让和顺,没有比敬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民风,改变民俗,没有比音乐的教化更好的了;让君主安于其位,治理民众,没有比用礼教来感化更好的了。礼教,就是敬爱而已。”

考考你的智慧

1.解释名词

善:礼:悌:

2.仿写成语“移风易俗”(含有近义词的成语,再写出三个)。

3.“教民礼顺,莫善于悌”你是怎么理解的?

4. 请你谈谈在学校里应该如何守礼?

弘扬传统文化

伯禽趋跪

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他跟着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父亲。可是,去了三次,就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想不通,就去问商子父亲为什么要打他。

商子问了他去见父亲的情况,就对他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也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自己去看一看吧。?”

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跑去看了。只见南山的桥木生得很高,树都是仰着的;而北山的梓木长得很低,都是俯着的。伯禽看完后,就回来把他看见的告诉了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桥木仰起,这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这就是做儿子的道理。”伯禽听了,很有感悟。

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父亲,一进门就很快地走上前去,一到大堂里就跪了下去,这次,周公再也没有打他,而且还赞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当面对长辈时,要怀着尊敬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而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十一)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我是小助手

寡:少。

要:重要的。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尊敬他人的父亲,那么他的儿子就会高兴;尊敬他人的兄长那么他的兄弟就会高兴;尊敬他人的君主,那么他的臣民就会高兴;尊敬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个人高兴,所尊敬的人虽然少,但是却能使高兴的人很多,这就是尊敬作为重要道理的意义啊。”

考考你的智慧

1.“敬一人而千万人悦”中的“一人”是指特定的人吗?

2.“敬其父则子悦”这段文字的说的是?( )

A. 我们应该去讨好他人的父亲来取悦他人。

B. 我们应该像尊敬自己的父亲一样去尊敬他人的父亲,那么他的儿子就会很高兴。

C. 我们尊敬自己的父亲,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高兴。

3.这段文字说的要道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弘扬传统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法,也就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样,从内心去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他人的长辈,再推广到尊敬所有师长以及他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他人的孩子,在推广到爱护所有弱小的群体,这样,我们的社会将会多么和睦啊。

(十二)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我是小助手

至:到……去。

至德:至高无上的美德。

恺:欢乐。

孰:谁。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君子用孝道来教化世人,并不是到每个人的家里去天天当面施教。教人行孝,是要让天下为人父母的都能得到孝敬;教人尊敬兄长,是要让天下当人兄长的都能得到尊敬;教人臣服,是要让天下当君主的都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泂酌》篇里说:‘欢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如果没有至高无上的美德,那谁又能使天下民众顺从,感化大众而有如此伟大的功德呢!”

考考你的智慧

1.“至德”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

2.下面的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

A.要想教好学生,就必须天天叮嘱他,面对面的教育他。

B.身教比言传更重要。

C.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3.说说你对“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这句话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

缇萦救父

齐国临淄有个读书人叫淳于意,曾做过齐国的太仓令(负责仓库的小官)。但淳于意喜爱医学,不愿做官,故而辞官行医。

淳于意继承了扁鹊等古时名医的医术,能根据病象诊断人的生死,极为灵验。但他有一个毛病,觉得能治好的人才治,对于那些已病入膏育的人就不治,人们就以为他是故意见死不救,因此他虽然治好了许多人,却也结了不少冤家。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上书说,淳于意在做太仓令时有贪污行为,按法当处以“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因为淳于意当过太仓令,因此要押往长安,由朝廷审理后才能判决。

淳于意的小女儿知道后,就决定随父西行,去解救父亲。

缇萦到了长安,就写了一封信上奏文帝,说:“我是齐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缇萦。我父亲为官,清正廉洁,齐地百姓有口皆碑。现在被告犯法,要处以肉刑。我作为女儿的,不只替父伤心,也替那些受肉刑的人伤心。人死了就再也不能活过来了,手足被砍后再也不能长出来了,这样的话,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以后就是想重新做人,也没有办法了。我身为女子,愿被罚作官奴埠,替父亲接收惩罚,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文帝自继位以来就一直主张减省刑罚,如今又被缇萦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觉得缇萦所说很有道理,就立即传旨,赦免了淳于意,还要群臣制定代替肉刑的办法,废除肉刑。

经过反复讨论,朝廷决定用服劳役代替葱刑,用答刑代替剿刑和月刑。改剔刑为打三百竹板,刑为打五百竹板。

缇萦的行为不仅救了父亲,也替天下人做了一件好事,人们纷纷称赞缇萦的胆识与勇气,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刑事案件逐年减少。

(十三)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我是小助手

事: 对待,侍奉。

聿:发声助词。修:学习,发扬。

成:成就。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够尽孝道,因此可以把这种孝心转移成为对君主的忠心,对待兄长能够竭尽恭敬,因此可以把这种恭敬之心转移成为对于尊长的恭顺;在家的时候能管理好家事,因此可以把这种治家的道理转移到做官去治理国家了。所以说在家里能够孝悌恭敬的德行做得很好的人,他的名声也能够竖立起来并且名扬后世了。”

考考你的智慧

1.“君子之事亲孝”中的事是什么意思?( )

A. 故事 B.事情 C.做事情 D.服侍

2.从这段话中,可以总结出一个成语,它是( )

A.将心比心 B.以此类推 C.承上启下 D.触类旁通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A.一个人要是很老实,那么就可以做大事。( )

B.一个人要是能够恭敬地对待自己的兄长,那么他对其他的长者也会很恭敬。( )

C.这段文字的含义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含义一样。( )

4.你如何理解“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弘扬传统文化

宋濂借书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他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他每次借书的时候,都会讲好期限,按时归还,从不违约,所以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就连夜抄书,一直抄到很晚也没有休息。但是正是寒冬腊月,天气特别的冷。他母亲就对他说:”孩子,很晚了,天又这么冷,天亮了再抄吧,不行,就晚还一天吧。”宋濂说:“这可不行,书借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对别人的尊重。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又一次,宋濂要去很远的地方向一位著名的学者请教学问,谁知到了约好的那天,却下起了鹅毛大雪。宋濂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呢?”宋濂说:“我早已和老师约好了请教的日子,今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这就失约了;是对老师不尊重,所以就算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赶到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他说:“年轻人,你如此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大出息!”

果然,后来宋濂成为了一代大文学家,还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从宋濂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宋濂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在细微的事情上也保证了诚信,才促使了他今后的成功。

(十四)

经典国学再现

子曰:“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我是小助手

争:直言相劝。

令:美好的。

我是小翻译

孔子说:“ 读书人要是有直言相劝的朋友,那他的好名声就会一直跟随着他;一个父亲如果有能苦口谏言的儿子,那他就不会陷身于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做儿子的就不能不对父亲竭力劝谏,作为臣子的就不能不对君王直言谏诤。所以遇到不义之事,一定要去劝谏阻拦,如果一味盲目地遵从父亲的指令,那又怎么能算得上是孝顺呢?”

考考你的智慧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A.使,使得。 B.时节。 C.美好,善。 D.量词

(1)今年真是大丰收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时令果蔬。( )

(2)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

(3)我们学校在这次全国数学竞赛中又取得了好成绩,这个消息真令人振奋啊!( )

2.有人说,孝敬父母就是必须顺从父母的一切意愿,你认为这样做对吗?

3.当父母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劝说父母呢?谈谈你的想法。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是《论语》中讲到的三友:三种是益友,三种是损友。

益友就是能够帮助你、对你有好处的朋友,损友就是对你会有损害的,会让你有损失的损友。

益友,有三种:第一个是正直的朋友,他能够帮助你不犯大的过;第二种是能够宽恕我们缺点的朋友,因为人都会有过失,如果朋友很小器,这样的朋友就做不长久;第三种是博学多闻的朋友,他能帮助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所以这三友,对我们品德和人生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益友的反面就是损友,损友也有三种:第一种是谄媚逢迎的人,这种人刻意奉承他人,其实并不真诚;第二种是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他们善于讨好我们,哪怕是我们犯了过失,他还是保持著微笑,不会来劝谏、得罪我们;第三种是花言巧语的人,他们说的话经常会使我们飘飘然,让我们心生傲慢。这三类朋友,会使我们不能明确地辨别是非,也不能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这三类的朋友我们要远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