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西洲曲》是一首乐府民歌 “海水梦悠悠 君愁我亦愁”

好句子 2011-11-05 20:55:44
相关推荐

本文由作者窈窕淑女说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缠绵婉转别有情致——南朝民歌《西州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类鸦鸽色。两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幕伯劳飞,风吹乌白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一首乐府民歌。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将它收入于《杂曲歌辞》类,并说是古辞。南朝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泳》,以为它是江淹作。明清人编辑的一些古诗选本,有的认为它是晋辞,有的以为是梁武帝作。总之,关于本诗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其说不一。

我们根据本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其浏亮的音节,双关的语言,谐音的文字等方面看来,可以肯定它不是晋辞,而是南朝乐府民歌。其产生的时间可能与江淹、梁武帝同时,或者更晚一些的梁陈之际。它的作者当是劳动人民,而不是文人。但它在流传的过程中,曾经过文人的加工润色。

本诗是一首爱情诗,对此历来没有歧义。但诗中的语气口吻是女子的,还是男子的,抑或是第三者的?却是诸说纷纭,见仁见智。有人说从开始到“海水摇空绿”,是男子的语气口吻,写他由忆梅而念及情人的居处,以及他的仪貌、服饰、生活等情景;最后四句,变做女子口吻,自诉衷肠,愿南风吹梦去会晤情郎。

有人说全诗自始至终皆为女子的语气口吻,写她忆梅落下与情郎的欢聚,又折梅以寄,继而写她自己的四季相思,篇末希望将来自己的梦吹到他身边。还有人说,诗中有第三者代言之词。我们以为,这是一首以男子的语气口吻,写他的四季相思的情歌。诗中不止于描绘他对女子的种种思念,还叙写了他想象着情人如何在思念他。诗篇缠绵婉转,别有情致。

全诗三十二句,每四句一小节,共由八小节组成。“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鸽色。”诗篇由回忆引出相思,切合人物的心理活动。起笔“忆”字甚妙,所“忆”的是“梅下西洲”。“梅”,即梅花,也可能是他的情人的名字。“下”,落下,亦有情人来到的意思。“西洲”,地名,唐温庭筠诗《西洲曲》有“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二句。据此推断,西洲当在武昌附近的地方,亦即诗中主人公相思男人的住处。

此句句意谓忆起那梅花飘落的时节,她来到这里我们曾欢会。下句“折梅”相“寄”,表达了对过去相会的追忆,也唤起情人的回忆,同时又寄托了今日的相思。“折梅”,表示时间,那当是早春梅花正开的时节。“寄”的方向是“江北”,即所思念的姑娘的住处。三、四句由梅想到人,她的服饰是:“单衫杏子红”;她的容貌是:“双鬓鸦钨色”。从这服饰和容貌中,展示出女子青春貌美的形象。同时又写出时节的变迁,“单衫”、“杏子红”、“鸦够”,都标明春夏之交季节的特点,暗中交代了诗中主人公从早春到暮春、孟夏的相思过程。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白树。”首句的设问,是从女子的居处提出的。次句的回答,点出了女子居处与男子所在的“西洲”的距离。从那女郎的居处,乘船渡江便可到达“西洲”,这正是上节所写“折梅”和“寄”的那个“江北”。此二句,与开篇头二句,暗相呼应。下二句进一步具体描述他想象那女郎的住处:她的门前有棵乌白树,树下有伯劳鸟飞来飞去。

“伯劳”,是一种鸣禽,又叫博劳或购。《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故此处以鸟暗喻女郎的孤独处境。又《礼记·月令》载:“仲夏购始鸣”,可知主人公由孟夏相思到了仲夏五月。诗中又云此鸟是在“日暮”时飞,又可见相思之情自日始清晨到日暮黄昏,终日萦绕于脑际。“乌白树”,是“伯劳”栖息之处,树下正是女郎的居处。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首句由上节末句“乌白树”引出,前后衔接紧凑。“门前”,自然指女子住所的门前。二、三、四句,又由门引出人来,“门中”、“开门”、“出门”,步步推移,层次分明。“门中”先露出了她头插首饰的脸庞。

“翠钿”,指用翠玉制成或银嵌成的头饰,这里用以代指女子美丽的面容。此处先写男主人公想象他意中人的形貌。“开门”句,写意中人的心理,她因为思念自己才“开门”相望。“出门”句,写意中人的行动。由于看不到情郎,她竟“出门”去采莲,以排除心中相思之苦。“莲”,在此处是双关语,谐“怜爱”之“怜”,又名“芙蓉”,谐“夫容”二字音。“采莲”非但不能消除相思之苦,反倒激起相思之情愈浓。还暗喻时节的进程,已由仲夏到了季夏,男主人公仍旧在苦苦地思念着他的情人。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承上节“采红莲”而下。“南塘”,指“采莲”地点。“秋”,时节已由季夏进入初“秋”。“莲子”,谐“怜子”二字。姑娘“低头弄莲子”,暗写她低头陷于思念情郎的神态。“青如水”,明写莲子青青的状态,暗写爱怜之心如水般的纯洁清澈。

这一节中莲的不同描写:“采莲”、“莲花过人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标明着时间的进程,由初“秋”又到了仲秋。在这段过程中,诗中男主人公始终思念着那位居住江北的姑娘,设想她也正在想念着自己。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接上节“莲子”而来,因莲子成熟故将采得之莲置于“怀袖中”,暗喻将怜爱之情深藏于怀中。“莲心”由彻底成熟而呈“红”色,暗喻爱怜之心一片赤诚。此二句,依旧借“莲”暗写姑娘心中爱情的坚贞不渝,继续通过“莲”的发展变化标明时节的推移。

后二句,与第三小节“开门郎不至”句相照应。莲从花红到心红,她“忆郎”之情愈浓,但“郎不至”,便“仰首望飞鸿”。我国古代有鸿雁捎书的传说,这里“望飞鸿”,所表达的是郎虽不能至,但愿他能托鸿雁捎来书信,同时又表明深秋季节。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承上节“望飞鸿”,姑娘想象西洲该是满飞鸿吧。但是却不见捎来的书信,就登上“青楼”去“望郎”。“青楼”,以青色涂饰之楼,为古代女子居处的通称,后来成为妓院的代称,此处指姑娘的居所。登高可以望远,她希冀登楼去望郎。

由“忆郎”至“望郎”,表现出她相思之切。“楼”虽“高”也还是“望不见”,可见江北与西洲一江之隔,相去遥远。她依然“尽日”伫立在“栏杆”边。“尽日”与第二小节“日暮”照应,言其终日相思,此节通过动作反映出姑娘的内心活动,这一切还都是诗中主人公男子的设想之词。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由上节“栏杆”而至。“十二曲”,言其栏杆曲折,暗喻女子情思迁曲婉转。两手垂于栏杆,写出女子凝神远望,望眼欲穿之态,其神情跃然纸上。“明如玉”,形容纤纤素手洁白光泽的样子,从手便可想见那女子姣美的玉容。“卷帘”,言其天时已晚,放帘为遮蔽日光的曝晒,天黑日落阳光消失,才卷起竹帘。

此二字暗与上节“尽日”呼应,可见女子从白日至夜晚不断地相思。竹帘卷起之后望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寥廓。“海水”形容秋季高远的夜空,碧兰寥廓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水。“摇”,指“海水”的摇动。“空绿”,因为碧蓝夜空好似“海水”,实则无“水”,故云“空绿”。此句言蔚蓝的天空像是碧绿的海水在摇动。

天空何以有摇动之感呢?原是指未卷帘之前隔帘望天,风吹帘动天空恍如摇动的海面。三、四两句为倒装,其本意当先言隔帘看到,帘动天似海水摇荡;卷帘望天,天空分外高远寥廓。此节以景物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女子的思情波涌,恰似夜空如海那样的无边无际。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从上节“海水摇空绿”连绵而下,天似海水,思君之情亦如海水,确实是“碧海青天夜夜心”。“梦悠悠”,言其思君之“梦”如海水悠悠无尽。“君”,指诗中的男主人公;“我”,女子自称。男子思念女子,设想此刻女子也正在想念他。故云:“君愁我亦愁”,彼此同时都在互相思念。倘若向南吹的风知晓我的心意,请把我的思君之梦吹到西洲情郎的身边。

此节四句,以虚拟的女子口吻,述说出了她的深切浓重的相思之情。然而这一切又都是男子由思念女子,从而想象出她的相思情景。结尾“西洲”二字,与开篇“忆梅下西洲”遥相呼应,形成全篇一气灌注之势。

这首诗从艺术特色上看,有如下几个方面:构思布局新颖。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青年男子,他从早春到深秋,从白日到黑夜,不断地相思。然而诗中并不过多去写他如何思念情人,而是着意写他设想情人——一位住在江北的年轻貌美的女子,怎样由春至秋、从早到晚地想念他。后来唐代的伟大诗人杜甫,就运用了这种笔法写出了五律《月夜》。当时诗人身陷长安,月夜思念妻子儿女,诗中却着意刻画妻子闺中独看月亮,遥念在外的诗人。两诗构思莫二,均新颖婉转,不落俗套,别具情趣,余味无穷。

章法结构奇特。全诗共八节,三十二句。每节四句,仿佛一篇绝句。全篇好似八首绝句连缀而成,其中以“西洲”贯穿始终,所以毫不给人以涣散之感。各节的次序,以时间季节的前后顺序精心安排而成,因此又造成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特点。而节与节之间,又常运用接字钩句联珠格的修辞方法,使之紧凑无间,且造成“续续相生,连跗接尊,摇曳无穷,情味愈深”的艺术效果。要言之,本诗所用之章法,实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一环套一环的链形结构。

语言活泼含蓄。本诗所运用之语言,毫无板滞的书面语言,主要是活在人们口头上的生动用语。如:“杏子红”、“鸦鸽色”、“采红莲”、“上青楼”等等,这些语言又具有色泽鲜明艳丽的特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还采用民歌惯用的双关、谐音的语言。像:“莲”谐“怜”、“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等等,都有双关含义,所以本诗语言又具有含蓄的特点。

最后,这首爱情诗,借助时序的推移,景物的变化,环境的气氛,人物的行动,心理的活动等方面的描绘,成功地抒发了真情实感。前面在内容分析部分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本诗在人和物、情和景等方面,都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感情的表达具有着细腻缠绵的特点。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窈窕淑女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