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简论《周易》绝非卜筮之书 而是我国最早的心学著作

好句子 2011-10-13 03:28:46
相关推荐

常常听人说,《周易》是卜筮之书。

朋友们知道我在读《周易》,第一个反应也是要我给他们算一卦。

对于不明究竟的读者来说,翻开《周易》之后,映入眼帘的满是“吉”、“凶”、“无咎”、“有悔”这样的字眼,也确实很难让人不相信,这部书就是用来算命的。

但是,如果我们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过认真细致地审视,对全书的整体结构进行过一番宏观的把握,再对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易传多一点重视的话,也许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周易》绝非卜筮之书,相反,它是一部我国年代最古老、结构最精妙、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文辞最精美、思想最深邃的心学经典!

一、《复》与《中孚》

我们曾经说过,《周易》六十四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第二十四卦的卦名:“复”。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第六十一卦的卦名:“中孚”。

“复”和“孚”互通,是《周易》作者绝妙的一语双关。在马王堆帛书中,所有的“孚”字都写作“复”,也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复”就是“孚”。

孚者,诚也。“诚”,是思孟学派推崇的最高品德。在思孟学派的五行说中,“诚”是五行之“中”的品德,因此《周易》的作者以“中孚”为卦名,也在暗示着“孚”在五行的方位也是“中”。

《周易》中无数次言及“有孚”,无一例外都是“有诚”之意,可见作者同样将“孚”视为最高的品德。

巧的是,《复》和《中孚》两卦,在古人的卦气学说中,都是表示”一阳来复”的冬至之卦。

《象》曰:“《复》,先王以至日闭关”,明确指出《复》卦代表冬至(至日)。

《新唐书》则引孟喜的“卦气”学说:“自冬至初,《中孚》用事。”

扬雄曾经模仿《周易》创作《太玄》,按卦气顺序排列八十一首,第一首就是仿《中孚》所作的,命名为“中”,同样也是以《中孚》为冬至之卦。

邵雍因此评价说“扬子云作《太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

邵雍赞赏扬雄把《中孚》放在第一位的做法是“见天地之心”,引用的是《彖》传对于《复》卦的评价: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二、人者,天地之心也

《复》和《中孚》两卦,为什么都被古人认为能够“见天地之心”呢?

要先从什么是“天地之心”说起。

思孟学派的经典作品《礼记·礼运》中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知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由此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与其所具备的“五行之端”有关。

何谓“五行之端”?思孟学派的另一部经典作品《五行》中说: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按照思孟学派的五行学说,“五行”就是五常之德:仁、义、礼、智、诚(信)。

人如果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德行,就叫做“四行和,谓之善”。

孟子还将产生这“四行”的四种“心”,称为“四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我们发现,孟子所提出的“四端”中,缺少了五行之中最重要的一端:“诚”。而按照《礼记》的说法,人要成为“天地之心”,必须要具备“五行之端”。

当人具备了“诚”这五行中最重要的一端时,就可以称为通达天人之道,洞察天地之心的“圣人”。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中庸》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劝学》

理解了“诚”对于人成为“天地之心”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对于“《复》,其见天地之心”这句话也就豁然明白了:

“复”者,“孚”也,孚,就是诚!所以,《彖》的作者其实是在对我们说:

“孚,其见天地之心乎!”

三、大人与小人

“人者,天地之心也”。《礼记》中的这一句话,被历代奉为心学的至理名言。

张载便化用此句,说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心学大家王阳明也说:

“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巧的是,在《礼记》中写下这句话的作者,正好属于历史上最早的一家心学学派:思孟学派。

这个学派对于《周易》的解读集中在《大象》中,而且完全是以这个学派独具特色的心学的角度来展开的(有关这个学派的心学思想,笔者将在《象》说周易系列中详细解读)。

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大象》的解读完全能够贴合《周易》的本义,因为《周易》本身就是一部最早的心学著作。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周易》对“大人”、“君子”和“小人”的界定上。

《周易》全书中,多次出现了“大人”、“君子”和“小人”。对于大人和小人,思孟学派是按“心”来界定的: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敝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这是说,听从自己内心,能够明心见性的人是“大人”,任由耳目感官迷惑,被物欲蒙蔽内心的人是“小人”。

同样,《周易》也是以“心”的修为来界定小人和大人的。全书一开篇的乾卦爻辞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到了两次“大人”和一次“君子”。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有人会问,《周易》的作者在这个卦的爻辞里根本一个字也没有提到“心”字呀?

其实是有的,而且提到了两次。

本卦的卦名为“建”,为斗建之意;斗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天心”。

本卦中屡屡出现的“龙”,在上古时代的旗帜上,则是用来象征东宫青龙七宿中最明亮耀眼的“大火”星——“心”宿。

《周礼·考工记·輈人》:“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青龙心宿

东宫青龙随着斗建而运行的同时,“龙心”(大火)也随着“天心”(斗建)而周而复始,反复其道。

古人仰望星空,看到如此壮观美妙的天象,油然而生出君子犹龙,当以人心为天地立心之感,天人之道由此而生,岂不妙哉!

四、吉凶悔吝皆由心

《周易》之中,最容易让人把它误会为卜筮之书的,莫过于频繁出现的“亨”、“利贞”、“吉”、“有凶”等等词语了。

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词确实是卜筮之书中的常用语。

但是,《周易》作者把这些词从卜筮之书中借来,只是用来表达其价值判断的。

正如六十四卦卦象,曾经也是用于卜筮的工具,然而在《周易》作者的编排之下,它们体现出的是“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的哲学思想。

细读《周易》全书:

凡是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行为,爻辞写的绝对都是“吉”。

凡是作者认为不应该做的,爻辞写的绝对都是“凶”。

所有的判断都是有前提的,体现出的是作者鲜明的价值判断。而全书从头至尾,推崇的都是“有孚”之道。

无一例外。没有任何随机的吉凶。

试问有哪一本卜筮书是这样子的?

这样写成的书,还能够叫做卜筮之书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