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高考阅读理解 关键是应对心理上的“复杂性灾难”

好句子 2011-10-06 07:42:48
相关推荐

——“刻意100”系列思考之七八

得语文者得天下,

得阅读者得语文。

阅读理解是很多高中生的心头大患:

万能公式不好用,

天天刷题不见功。

阅读理解,其实考验的是考生的认知策略。

更直接地说,是考生面对考题时的注意力分配策略

考生分数低,并不是真的很难理解,

而是被一堆没见过的专业术语搞懵了,

用一个专业术语讲,被“复杂性灾难”搞得心理崩溃了。

考过之后看答案,

就会感觉其实这些试题并不难。

复杂性灾难

晕博士针对学生的答题策略,

曾对6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进行纠正性训练,

其中5个学生在3次训练之后,

由原来的平均用时15分钟,

减至5分钟左右。

1名没成功的学生是因为心像能力太差,

心情无法安静下来。

测量心像能力高低的一个方法:

可以闭眼回想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

能“看到”黑板上字者,心像能力便没问题。

即使心像能力不强,只要能把心安静下来,

一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静心

说具体方法前,

先说正确的策略。

阅读理解,

首先是阅读,能读懂文章的意思;

其次才是理解,读懂深层次的细节。

很多老师教的万能公式,

并没有教给学生理解的策略。

举个例子:

“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好处是什么?”这一题型来说。

老师给的答题技巧是“把××比喻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说明了,论述了)......,表达了......”

这道题要想得满分,首先要明白这个句子的意思,

其次还要理解这个句子里深层的的作者的情感等等。

要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必须有透过大树的叶子看到树干的能力,

千万不能被繁茂的叶子挡住了慧眼,

把宝贵的注意力放在叶子上,

就无法看清整个文章的枝干了。

能看到树干,就是具有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

无论整篇文章,还是各个段落,

作者的写作都是有节奏的。

节奏的鼓点就是每段的中心句子,

中心句子的位置出现也有规律,

在段首段尾出现的概率很大,

根据标志性语言,很容易判断。

把每段的中心句子摘出来,

形成一篇小文章。

闭上眼睛,

这篇文章如在眼前。

做题的时候,就不需要对着繁冗复杂的原文,

直接对着你眼前的小文章就可以了。

很多题在你的小文章中就能找到答案,

即使找不到答案的,也能通过小文章提供的线索,

迅速在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

试以今年高考全国I卷为例来说明,

全文1231字,具体内容可以百度。

“读短”之后,脑屏呈现出这样一个350左右的小文章。

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显示,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

当“看到”眼前小文章的时候,

文章的“表面逻辑树干”就出来了:

扎根人民-难在深入-认识提升才能深入-碑文证明可以深入-如何做:情感融入-怎么做:少而精

那么,做题就简单了,试以其中一题为例: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根据小文章呈现出来的逻辑树干,很轻松可以判断出ABC是正确的。

D项不好判断,但提供了线索,是末段,

把原文的句子再对照一下,

可以看出并没有说“正面人物”一词,就容易判断出正确的答案了。

推荐阅读:文言文入门,罗永浩为啥极力推荐《聊斋》?

多看这本杂志,高考语文阅读不丢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