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一千年前乡村是什么样子?苏轼用五首词描绘了一番

好句子 2011-10-01 15:21:30
相关推荐

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特别擅长于无聊中发现有趣,林语堂曾经评价他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

公元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太守,这一年春天,大旱。“春雨贵如油”,以农桑为本的年代,春天不下雨,庄稼就长不好,这可急坏了苏轼。

古代没有气象卫星,没有天气预报,对待干旱办法就是求雨。

这天,苏轼正为这事发愁,有人对他说:“大人,城东二十里有个石潭,与河水贯通。扔个虎头进去,可以求来雷雨。”

苏轼听了很高兴,不觉捻断了一根胡须,他把眼一瞪:“为什么不早说?”接着把桌子一拍,喝道:“来人,准备家伙,随本太守求雨去。”

一帮人大张旗鼓地去了目的地,摆好了虎头,祭祀已毕,苏轼焚了一篇自己写的《起伏龙行》,把龙王爷夸赞了一番。苏轼的文笔非常好,拍马屁拍的龙王爷非常舒服。他一求雨,雨就来了。

事办完了,回程就不像去程那么急迫。苏轼骑着马,晃晃悠悠地走了一程。心一闲,眼中的景色就与众不同,发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小细节。于是,他连写了五首《浣溪沙》,记录了这一段路途中的所见所闻。

词令本来是文人的一种游戏,苏轼之前,人们写的都是一些闺阁乐趣。冯延巳写过一句“风咋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璟看了就挖苦他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到了苏轼,格局气象为之一变,出现了豪放词。

苏轼的风格很多样,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也能写出“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婉约;既能写出“更结来生未了因”感人肺腑,也能写出“一树梨花压海棠”调笑诙谐。

这五首《浣溪沙》,非常难得,第一次有人用组词描绘乡村田园风光。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组词,就是例证。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首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揉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本篇是组词中的第一首,开头就是“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写景写的很醇厚,红鱼、绿树,纯粹是用诗家笔法写词。

当照日深红、连溪绿暗之时,苏太守谢雨归来。眼见如此美景,不禁想起了前辈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禽鸟归而宾客从也”,诗意充斥了胸间。谁在景中呢?是黄童和白首,一老,一少,淳朴之景,淳朴之人。

上片写静景,下片就是动景。胆小的麋鹿,顽皮的猿猴,使画面整个活了起来,野趣天成。最妙的是“归家说与采桑姑”,这么美好的景色,这么好玩的动物,黄童、白首、采桑姑,包括苏轼自己,一一出现在了画面之中。那时候如果有相机,苏轼一定会位非常优秀的摄影师。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相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古代没有娱乐明星,但是有文化明星。尽管苏轼此时还不叫苏东坡,但才子苏学士的各种传奇,早已口口相传,妇孺皆知了。现如今,有追星族,那时候,同样也有。第二首描写的就是追星盛况。

听说苏太守的车架到了,女人们急急忙忙地换上鲜艳的衣服,三三五五地簇拥在道路旁。等到有人喊:“来了,来了!”人们争相拥挤,甚至发生了踩踏事故,有人茜罗裙被踩破了。

不只是女人们疯狂,老人、小孩都来了,场面比收麦祭神还要夸张。人一多,天上的鸟都被吸引来了,等着啄食地上残留的食物。最末一句最传神,“道逢醉叟卧黄昏”,一个老头喝多了,他可不管什么苏太守李太守,伴着黄昏,美美睡一觉才要紧。妙笔煞拍,不议论,不表态,而内心的喜悦流露字间。

层层麻叶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古代是以农桑为本,农业当然就是官员工作的重中之重。春天干旱,苏太守一出马,解决了难题,求来了及时雨,为这一年收成打好了基础。

这首上片写洛丝娘,下片写垂白仗,一写少女,一写老人。

麻叶层层叠叠,苘叶光滑。一家在缫丝,满村都在飘香。少女们很活泼,听闻苏太守来了,纷纷跑出门,隔着篱笆,唧唧喳喳笑个不停。

雨下了,老人们开心啊!一个拄着仗藜的老人,微微抬起了醉眼,跟苏太守客气上了:“出门匆忙吧,有干粮没有,我家有新炒的麦子,吃着最养人!”苏轼三首都写到老人,可见“老者安之,少者怀之”的兼济情怀。他最喜欢与老人家谈话了,问的还是农业:“豆叶什么时候黄啊?”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是本组中最出名的一首,苏轼的可爱在这首词中表露无疑。

首句以动写静,枣花落于衣襟,簌簌声响,可谓静极。这静却是缲车的声响衬出来的。这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南朝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以动写静的典范。

为什么这么静呢?原来苏轼坐在马上昏昏欲睡了。日光高照,道路漫长,口渴了,怎么办?苏轼的办法是“敲门试问野人家”。堂堂太守之尊,口渴了,跑到路边,小心翼翼地敲门:“喂,有人吗?路人口渴,讨碗茶喝!”

软草平莎过雨新,软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最后一首和第一首一样,先写景,后抒情。结案陈词,光彩特异。

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短短二十里,就要走上许久。然而这种逐步丈量的行走,最能体会美好生活的悠然节奏,使人更加仔细地体味风光、人情、光阴。

这一路的田园风光和人物触动了苏轼的心,他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不禁问出了“什么时候回去归田耕种呢?”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这是刻画乡村光景最有神采的句子。“光似泼”,多么明亮灿烂的太阳啊,带着颜色、香气、温度、味道,兜头泼将下来,除了追魂摄魄般地妙笔,谁能描绘出来?

末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直接说出了苏轼写这五首词的内心驱动,彰显了自己伟岸而富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

作为苏轼词中唯一一组乡村镜像,字句间充满了光辉温暖的情怀和对农村生活、乡间风物发自肺腑的喜爱。从艺术成就上看,这一组乡村小词有着高度的细节真实,极尽人间烟火的温馨热烈,洋溢着隽永的乡情。

苏轼的这几首词,引发了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千年的时间,沧海桑田,改变的是自然风貌,不变的是淳朴的心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