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唠叨式说教为何没用?6种方式改变说教方式

好句子 2011-07-20 21:29:34
相关推荐

“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

这句话所有的家长也许都说过,但为什么基本没效果呢?

我们都知道,说教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但为什么你苦口婆心的劝说基本没用呢?

一:“将来找不到工作,将来没有好的生活“是一种长期反馈机制---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未来的美好生活不是立刻可以感受到的,往往是一二十年后才知道。

而长期反馈对改变负面习惯往往是没有帮助的。

对一个每天都不学习的人强调“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你需要努力”是没有用的,因为“美好生活的达成”并不是当下立马可以感受到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反馈。相比之下还是美美地玩2小时游戏来的实在点。

作为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我在这里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家长和孩子:孩子是产品,家长是运营。产品负责长期价值(将来有好工作、好生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运营提供短期价值(如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每天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协助产品完成长期价值。

你要做的就是不断提供短期反馈。

二:也许有人会说:这句话至少唤起了“恐惧感“啊,孩子会害怕将来找不到工作而好好学习,难道也没用吗?

可是“恐惧感“这种情绪其实也没用的。恐惧感这种情绪产生于人大脑的杏仁核体,会把人从相对理智的状态切换成相对冲动的状态。

而这种情绪冲动持续性很低,很快就会消散,从而导致对长期行为的改变几乎没有帮助。

孩子听到这句话可能产生一刹那的恐惧感,从而决定好好学习,但是将来的美好生活是一种长期行为,一旦恐惧感消退,就又会回到原来不学习的状态。

恐惧情绪的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恐惧并选择去战斗。

那么怎么做呢?如何科学地设计一个完整的恐惧情绪?

一个科学完整的恐惧情绪设计,应该按照顺序设计4个方面:

1、威胁的严重性—该威胁如果真的发生,会有多严重?

2、威胁易遭受性—该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高不高?是否容易发生?

3、反应效能—你推荐的规避威胁方案,是否可以有效降低威胁?

4、自我效能—这个方案是否容易被我实施?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在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往往意味着恐惧情绪的失败。

现在我们来分析“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好生活“这句话所引起的恐惧情绪。

1、威胁的严重性:研究发现,就特定情景(不学习)来说,过低和过高的恐惧都难以促成行为的改变。威胁过低孩子不在乎,而“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好生活“这句话威胁过高,孩子就会自动进入躲避模式,选择抗拒你的说教,甚至厌恶学习。

那么如何决定要刺激多少恐惧呢?最简单的答案—够用就行。调整恐惧大小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增加恐惧,可以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等。

2、威胁易遭受性:在唤起恐惧的过程中,威胁的易遭受性往往比严重性要关键。

一个威胁,不论多么严重,只要没有让人感觉到“它随时都会发生在我身上”,就几乎没有效果。而“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好生活“不是一定会发生在我身上的 ,好多人以前没努力学习,不也活的好好的。

任何人本能上都是短视的—一个重大的远期的威胁(将来找不到工作,没有好生活),对人的刺激作用,远远不如一个立刻产生的威胁(不学习当着外人的面挨批评尴尬且丢人)。

3、反应效能:在多大程度上,你让我觉得你推荐的方案可以消除威胁?

“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过不上好生活“,这句话只是唤起了恐惧,就算暗含了要好好学习这个模糊的方案但是并没有让人相信可以解决这个威胁。

4、自我效能:既然你推荐了方案来消除恐惧,我是否很容易执行这个方案?

暗含的要好好学习这个方案太模糊、目标不清晰,让孩子不太相信自己能执行—自我效能低,所以最终这句话可能是没有效果的。

三:“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这句话仅仅是你的说教并不是有效的沟通。

有效的沟通就是“确定双方现在正在共同解决同一件问题“,而不是在进行无意义的拉锯战。

你说“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快加把努力,不要玩游戏了!“

孩子心里想着“你只会唠叨“

这样沟通,双方根本没有在解决同一个问题—孩子解决的是“如何反驳爸妈“的问题,而家长解决的是”如何说服孩子“的问题。

其实可以这样说:

“我记得你以前学习挺努力,现在的状态可能是你不想要的,而你也一定想要变得更好一些。但是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你动力下降,难以坚持—就跟学生时代的我一样,我也有段时间不想学习。要不我们一起分析一下,看看原因是什么?”

“好啊,其实我觉得原因可能是……”

这样,就相当于我们站在一起,共同解决他的问题。

所以,遇到沟通的僵局,你首先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就是:

我们现在是在共同解决问题吗?还是在进入“我说服你,你说服我”的拉锯战?

四:你的这句话之所以没有效果源于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概念:刺激适应。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任何的外部刺激(说教、打骂、某次考试成绩好的金钱及物质奖励),最终都会被“适应“(也就是让孩子无感)。

任何的外部奖励,不论是提供奖金、买喜欢的物品还是美食,只能提供短暂的幸福感。

这意味着:任何的外部损失,不论是学习差没有奖金、还是挨打挨骂,一般只能带来短期幸福感的下降。

比如挨打挨骂,孩子当然很不爽。但是经常的挨打挨骂孩子就不会感觉到不爽了,它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感觉了—这就是刺激适应。

而你能做的,或许有这些方法:

1、提供新的刺激源(不仅仅是说教、打骂,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不学习有不确定的惩罚将降临)。

2、转化成内部刺激(给孩子具体而清晰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参与,完成他们自己的任务)。

五:长期自律VS短期享受

人的大脑有两套决策系统:

一套是冲动的、短期的、容易受诱惑的系统,主要是皮质下的原始大脑组成,它反应迅速、充满动力,但渴望立刻享受(玩游戏、看视频),缺乏规划和理智。

另一套是思考的、长期的、喜欢规划的系统,主要是前脑皮质,它反应比较慢、能量一般,但充满规划和理智(自律、好好学习)。

当孩子处于目标模糊、负面压力、只考虑现在的状态时,会倾向于更加短期的享受,更加倾向于玩游戏、看视频等。

而当孩子处于目标明确、积极自信、思考未来的状态时,会倾向于自律行为,更加倾向学习等。

所以,告诉孩子:通过努力,你的学习可以每天变好一点!

1、模糊目标VS明确目标

当一个人脑中装着清晰的目标,头脑中思考自身行为的前后因果关系的时候,他往往表现出更多自律—“我想这样做,是因为……”

而当一个人脑中目标模糊,头脑没有处理因果关系时,他往往表现出更多享乐—“不用管这么多了,现在就是现在”。

“你要好好学习…”这句话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模糊笼统的一个概念“学习”。

所以孩子需要明确的目标,让他想到未来能够得到什么以及现在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

比如:你距离第XX名,只需要多对两道填空题。

2、恐惧担忧VS积极自信

担忧、压力、恐惧、悲伤,这些负面情绪无一例外地都会降低人的自律,促使人进行享受型活动。

“将来找不到工作,过不上好生活”,只引起了孩子的担忧、压力、恐惧。

你应想办法让孩子积极自信,渴望明天。

比如:下次考试前进5名,没你想的那么难。

六:“再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就没有好的生活”,这句话本身是一句没有任何内容的空话。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知道所说的任何话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孩子不学习你想让他变得好好学习。

而这句话:

没有为具体的行动提供指南—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所说的只是简单表达了你的美好愿望——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

那么如何改变孩子不学习的行为呢?有以下4种可以利用的心理:

1、追求心理—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成为老师、家长、同学心中更好的孩子。

2、规避心理—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摆脱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嫌弃。

3、失去心理—不努力学习,失去老师的喜欢,同学的爱戴。

4、恐惧心理—不努力学习成绩差,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家长天天唠叨甚至打骂。

结语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说教没用那是不是就不能说教了?当然不是,我并不是反对说教,只是通过层层的分析找到这句话没用的真实原因,而不是简单的得出这句话没用只是孩子不听话。

你要做的并不是纠结于说教到底有没有用?而是:

孩子为什么不学习?为什么没有更高的理想?为什么不想提高对成绩的追求?

一般来说可能有以下4个原因:

1、动机问题—不认为努力学习很重要

你要做的是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让他知道努力学习更能达到他想要的理想生活。

2、不知道还可以更好—觉得自己就这样了,成绩不会再提升了

你要做的就是从身边找到一些本来学习也不好但通过努力学习成绩提升的真实案例。

3、行为有障碍—觉得想要成绩更好,需要付出的努力太大

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找到一个好的简单可执行的学习方法。

(PS. 学习方法以后会在专门的文章中去探讨)

4、害怕失去—好好努力学习,失去了玩游戏时间、失去了同样不学习的朋友。

你要做的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PS. 价值观、真正的朋友这个话题不在本期讨论范围之内,以后做专门的探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