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阅读层次有哪些?

好句子 2011-06-07 23:10:03
相关推荐

(全文3862字,干货较多,建议收藏,本期主要讲解阅读的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和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第三、第四层次略讲,后期再更新详述。)

我们大多数人在阅读时,一般是没有人在旁边帮助的。阅读,就像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去读时,我们才能真正读懂。

阅读有四种层次,之所以称为层次,是因再高的层次也包含了较低的层次的特性,阅读是层次是渐进的。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只要你会认字了,摆脱了文盲的状态,就初步获得阅读技巧,这个层次的学习通常在小学时完成。

在此基础上,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教育或幼稚园的学习经验。

第二阶段——认字——相当于一年级学生典型的学习经验。

第三阶段——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通常是在四年级结束时就学会的方法。

第四阶段——初中毕业生的读写能力。在某个方面来说,这个孩子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了,几乎可以阅读所有的读物,但是还不够老练,其成熟度是可以上高中的课程了。

在基础教育的几年当中,通常有老师、家长帮助回答问题,消除了在这个阶段会出现的难题。只有当一个孩子精通了这四个阶段,才是他准备好往更高层次的阅读迈进的时候。只有当他能自己阅读时,才能够自己开始学习。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特点是强调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用另一种方式来形容,就是在一定时间之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上,你的目标是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是一笔很划得来的交易呢。

很多优秀的阅读者,打开一本书,从第一页开始孜孜不倦地读起内容,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一眼。因此,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了仔细阅读,无疑加重了阅读的困难。

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

检视阅读一:

让我们回到刚拿起一本新书的基本状态,可能是你逛书店时随意翻起的,设想这是一本书,而那是你的头脑,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这本新书我还不确定自己想不想要读,也不知道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但总觉得,书中的资讯和观点起码对自己会有用?或者自己感兴趣,而平时工作比较忙,休闲看书时间比较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做的是“略读”或是“粗读”整本书。你的脑中的目标是要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多花时间仔细阅读,就算你决定不再多花时间仔细阅读这本书,略读也能告诉你许多跟这本书有关的事。

用快速浏览的方式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糙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当你浏览过后,你可能会发现这本书仅只是对你目前有用而已,或是这本书的价值不过如此而已。但你至少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这到底写的是怎样的一本书。因此,你花在略读这本书上的时间绝对没有浪费。

略读的习惯无需花太多时间,以下是略读的建议:

(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的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你的脑海将这本书归类为某个特定的类型。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理解,就像是出发旅行前,看一下地图、攻略。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

(4)如果是包着书皮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书的宣传文案都是作者在出版公司企宣部门的协助下亲自写就的,这些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这些努力不应该忽视。当然,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都没有写,只是在吹牛,那你很容易看穿。

完成四个步骤,你对一本书有足够的资讯了,让你判断是想要更仔细的读,还是放弃。无论哪种情况,现在的你都可能把书晾一边了。如果不是的话,现在你就准备好好真正略读了。

(5)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

如果第一层次的阅读所问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那么在这个层次要问的典型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这本书的构架如何?”或是:“这本书包含哪些部分?”

用检视阅读读完一本书后,无论你用多短的时间,你都该回答得出这样的问题:这是哪一类的书——小说、历史、还是科学论文?

检视阅读二:

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对一本非常难啃的书,充满斗志,以为自己读了就能对自己刮目相看,效果能立竿见影。然后过程中不仅苦苦挣扎,对于结果还大失所望。于是下定结论,这开始,本是个错误。

其实这并不是错误,只是打从开始就对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写给大众读者看的,那就不该有望之却步的理由。

什么是对的方向呢?这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头一次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如果你被不懂的顽固的部分困住了,你就是被打败了,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在读一遍之后,就算只有一半或更少的理解,也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一部分了。如果碰上困难就停住,最后可能对这本书真的一无所知了。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说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碰到不明白的论说,去百科、查注释。但是时候不到就去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并非帮助。

譬如,在高中时代的我们,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要求着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查、一个注脚一个注脚地读,读到最后,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不如一次性读完全剧,讨论第一次快速阅读中的获得。这样才算是做好了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剧本的准备了,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再学新的东西了。

关于阅读的速度:检视阅读的两个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阅读。很多人阅读会有“逗留”和“倒退”的习惯,致使阅读速度慢下来。我们的头脑是个惊人的工具,可以“一瞥”之间掌握住一个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够的资讯。

我们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得越来越快: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坚持练习下去,你会发现你的阅读速度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主动阅读的四个基本问题:

我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不是不想努力,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上篇内容已经多次讨论过主动阅读的重要性,那么以这个主动阅读的核心作个简要说明: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想法、声明、论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在想要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之前,得先回答前三个问题才行。在阅读过程中,你要记得去提出这些问题,养成习惯,才能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提出问题后,还要试着去回答问题,如果你手中有一支笔会更容易做到。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第二,主动阅读就是思考,思考更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第三,将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做笔记各式各样,以下是建议的方法:

(1)画底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一道线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强调非常重要的声明或段落

(4)在空白处编号——某个论点发展出的一连串重要陈述,可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同样的论点或相关要点,或与此观点不同的地方,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起来——跟底线是同样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可试着将全书的大纲写下来。

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在到达一个程度时,每个分开的动作自然会压缩、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当所有动作相当自然地做出来时,你就已经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了。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相比较于前两种的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随着书本的难度程度有所不同,我们在使用这种阅读法的时候,多少会有点吃力。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咀嚼与消化一本书,是一种专注的活动。我们要紧抓住一本书,一直读到这本书成为我们自己为止。

第四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这对于我们来说,要求也非常多,就算我们所阅读的是一本很简单、容易懂的书也一样。

主题阅读,也可以称为比较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我们需要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是不够的,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构架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此刻我们只是粗浅地说,主题阅读不是个轻松的阅读艺术,规则也并不广为人知。虽然如此,却可能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因为你的获益良多,所以绝对值得你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写到最后,还是想说一些鼓励的话。要学习做一个好的阅读者不容易,阅读技巧非常复杂,这比滑雪难多了,这是一种心智的活动。大多数人都不习惯这样阅读,但仍然是可以练出来的!加油!下期更新内容,第三层次分析阅读——如何透视一本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