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喜欢读古诗 还想要自己写诗 这些诗歌的常识不妨了解一下

好句子 2011-05-31 15:01:54
相关推荐

在此前我曾写过几篇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介绍,还有古体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籍和与它们相关的古诗,但总觉得还不够,因为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来说,一边渴望重读古诗,一边又有很多朋友想要自己写诗,所以就想再介绍一点诗歌方面的常识。

其实我对于介绍诗歌的常识是有一点忐忑的,毕竟对于既不是文学专家,又不是诗人的我来说,想要真正将诗歌的本质都解剖开来呈现到读者面前,几乎是无法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今天要做的是,将一些我所了解的,并且自认为比较浅显的,又适合于刚开始学习自己写诗的朋友,并对刚刚开始接触古诗文的孩子能有一点帮助,也算是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心愿。

到目前为止,我所解读的几乎全部都是古体诗,所以今天仍然会从古体诗为主的方向去介绍,并将近体诗的情况作为一条辅线介绍。我们先从诗的种类来说起。

1、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种类及区分

我们一般都将古时的人们所写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以前,人们所作诗歌基本都称为古体诗。经过魏晋南北朝历代文人的不段尝试、改进,到了初唐之时,一种新的诗体正式形成,新诗体对于诗的字数、声韵以及对仗等都有着格律要求,所以叫格律诗,唐代的人们已经开始称其为近体诗或者今体诗。

近体诗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限制,而在此之前的人们写作诗歌是不受格律限制的,这种自由诗就被称为古体诗。有意思的是,在南北朝时,以沈约等文人提倡“四声八病”,开始讲求声律,创造出“永明体”诗,也被称为“新体诗”。但实际新体诗仍然没有那么系统地完成如唐代这般的格律要求,所以它仍然属于古体诗范畴。

古体诗从我国已知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是以四言诗为正统,一直到汉代汉武帝重设乐府,其后五言诗逐渐兴起,因为更通俗易懂,并且节奏感更强,一直经历六朝及至唐代,五言诗也相当多。在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乐府诗很是任性,即便同为五言诗,甚至题名都一样,句数都可能不一样。

近体诗则主要有律诗和绝句。律诗自然是格律诗,每首8句,偶有超过8句的称长律或排律,若是出现六句的律诗,则称其三韵小律;绝句又称截句或断句,每首4句,既然称“截句”,很显然就像从律诗中截出一样,很短,每首4句不会有变,毕竟少了就成“残句”,多了倒不如说成“三韵小律”了。

律诗和绝句都分别有五言与七言,所以我们看到律诗被称五律或七律;绝句被称五绝或七绝。排律则基本都是五言诗,而且必然超过8句,且保证总句数为双数。

这里我们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古体诗没有字数、声韵、对仗等等各种限制;而近体诗每首诗字数、句数都是固定的,都要押韵,而且押韵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换韵等等。

当然还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即使古体诗没有声韵的严格限制,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写古体诗就可以完全不押韵,因为从实践来看,任何诗都需要押韵。而既然说到押韵,下面就先说一说关于押韵的一些事。

2、关于诗歌押韵的一些规则

所谓押韵,我们用现代汉语拼音来解释,就是相同韵母的字在同一个位置上重复出现,而这些字被称为韵脚,第一个出现的韵脚则称为起韵。至于起韵,有在首句起韵,也有首句不起韵。

古时没有专门的韵书,文人写诗一般就依所在时代的语言习惯押韵,后来到三国时期出现《声类》,人们一般称它为韵书的始祖,到了隋朝,人们根据前人编撰的韵书,编定《切韵》,这本韵书影响巨大,唐朝和宋朝的诗人都是根据此书用韵。

当时的韵书包括到后来清朝时期编订的《佩文诗韵》,都有106个韵目,也还是分平、上、去、入4声。现代普通话中并没有入声,并且随着古今语音的变化,现代人读一些古诗的时候常常会觉得一些名篇的韵脚甚至都不押韵一样,其实这些韵脚在古代的韵书中都是押韵很严格的。

大概也是因为这样,我小时候的几位语文老师教我们读诗,都让我们不要用普通话去读,而是用本地方言去读,我们的方言中没有卷舌音,却有汉语拼音中不见了的入声,所以读起来还觉得蛮合适的。

平声,就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上声对应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去声对应第四声;入声在汉语拼音中不再出现。建国后一部根据汉语拼音制定的《诗韵新编》面世,韵部也从《佩文诗韵》的106个韵部精简到18个韵部,入声被划入其中的8个韵部。

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也被称为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则被称为仄声。这部韵书的出现,可以让人们在每一个韵部找到同韵母、同声调的字,这是一次极其重大的革新。所以,如今写诗的朋友想要找韵脚字,这本书基本就可以满足要求。

格律诗押韵很严格,只能押平声韵,也就是说你只能在平声韵中找韵脚字,并一韵到底,不能换韵,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稍稍通融的是,首句起韵可以使用邻韵。

古体诗在这方面要灵活得多,因为不受格律限制,并且韵脚字可以用平声,也可以用上声、去声和入声。更让诗人在这方面放飞自我的是,古体诗可以两句一押韵,可以一句一押韵,更有三、四句一押韵。

对于一些长诗,还会有中途换韵,当然这里也有说法,就是你在换韵时,得先在前面的奇数句上用逗韵,逗引出新韵脚来。这就好比我们在道路上开车,高速向前行驶一段时间,现在要拐弯,你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减小油门,接着打转向灯,让后方行驶的车辆明白你要拐弯,以便提前应对。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用相同的韵脚字,这种情况我们在《诗经》中经常见到。而且,对于韵脚字的选择,你甚至可以从数个韵中选择。大概也是因为这种押韵的情况很是适合天马行空地创作诗歌,唐代格律盛行之后很多大诗人也没有放弃古体诗的创作,李白、杜甫等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古体诗。

3、关于诗的平仄和对仗

这一块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近体诗的专场。一首诗读起来感觉很过瘾,实际上就是因为抑扬顿挫,而抑扬顿挫自然是因为诗人对于诗中各个字读音的安排,这些读音高高低低,短短长长,让人一读之下感觉很是愉悦,而这些,都是平声字和仄声字的合理调配带来的。

近体诗中律诗总共8句,每2句为1联,第1、2句称首联,其后依次为颌联、颈联、尾联,每联前 1句称出句,后1句称对句。七律的基本平仄格式有4种,分别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五律实际上等若七律的瘦身版,将七律开头两个字删去,就成了它的基本平仄格式;而七绝和五绝是律诗的一半,所以它们的平仄格式正好是七律和五律的两种基本平仄格式的前半和后半,此处不再另写。

七律与五律不同之处在于,七律原先是平起,减去两个字后正好成五律的仄起,仄起也刚好相反。而在一首诗中,同一联的出句跟对句,在平仄上是相反的,这就称之为“对”,不合对,就叫“失对”;而在相连的两联上,上联对句的平仄跟下联出句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就称之为“粘”,如果不同,就叫“失粘”。

当然,律诗的对句都还要押平声韵,那就不可能处处都能“粘”、“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种调平仄的口诀,也就是说在七言诗中第1、3、5可不拘平仄,但2、4、6必须老老实实按规矩来,刚学古诗或初写诗的人可以作为参考,但口诀并非处处适用。

在调平仄的过程中,初学写诗的人还要尽量避免平脚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种情况叫犯“孤平”,甚至还有人提出不能用两个平声字夹一个仄声字,这叫犯“孤仄”,再加上其他不符合平仄的字,都算是“拗”,那就需要补救,于是叫“抝救”。现代又有学者认为,格律本身是用来为诗服务的,古时的一些格律规矩可能也并非当年诗人刻意为之,所以今天的人们无需墨守陈规,勇敢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这大概也是我想说的,其实到目前为止,我对于调平仄、抝救这样的事情都常常一筹莫展,借用南朝梁诗评家钟嵘的话来安慰自己,“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唇吻调利,斯为足矣”,意思是诗歌本来就应该用来吟诵朗读,不能阻塞不畅,只要通顺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就足够了。

所以再说回到古体诗。古体诗在平仄方面没有任何规定,完全任由作者天马行空。再说到诗句的最后三字,称为“三字尾”,格律诗不管是律诗还是绝句,都会避免出现全是平声字或者全是仄声字。但是三字尾在古体诗中出现三平调或者三仄调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现在我们看到的部分古体诗,出现一些诗常常也用律句,这种诗被称为“入律古风”,而这种入律古风也是唐代开始的诗人受格律诗的影响创作而成,并非古体诗原先就有这样的情形。

今天的诗歌的常识暂时分享到此,因为再继续说,那说得更多的可能还是格律诗和唐以后的词的一些常识,而对于目前来说,想要更多更详尽地给大家写出一篇创作诗歌的模板似的完整常识文章,就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能够让初学者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已经让我欣喜万分。

再用钟嵘的一句话给今天说的这么多作一个总结,“至如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是说至于像平上去入的讲究,我实在是苦于做不到。这句话简直就妥妥地说出了我的心声,所以掌握这些的诀窍我是拿不出来的了。幸好的是,很多刚刚接触诗歌的朋友,可能倒是能够在其中游刃有余,甚至很快便开始自行创作诗歌,这倒正是我所喜闻乐见的。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上方关注,与我共同解读纯美古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