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中国钢琴改编曲特色在于何处?

好句子 2011-04-09 10:21:03
相关推荐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中所刻画的多为景和物,表面上看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与赞美,实际上也是作者内心情感与理想的表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美善同天人合的审美心理特征。

“美善同一”是指将伦理的善恶与审美的美丑的一致作为审美的价值标准,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发扬,如中国传统讲究的文如其人和德艺双馨,而“天人合一”是指将自己与自然互相融合渗透,融为一体,也是中国和谐观的基础。

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作曲家们的创作中描写的对象多为大自然中的景物,或是情景交融,如梅花、湖水、黄河、百鸟、山丹丹、彩云、夕阳、月色等等,无不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也是内心与景、物的对话与交流,在景和物中寄托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对人生的感与悟。

这既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的沟通与联系,也有着类似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特点,即对现实感到失意和无力抗争时转而以自然景物抒发寄托自己的心志,把人与世间万物视为和谐统一的一体,肯定万物就是肯定了人自己。

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就不讲求固定的结构,音乐的进行依靠的是旋律的自然流动亦即线性结构,有着表现上的随机性、即兴性和灵活性,和散、慢、决的速度结构特点。这也源于中华民族认为世间万物因“气”的渐变转化而阴阳并存、相互转换的宇宙观,世间万物包括宇宙都是一个转换融合的整体而并不对立。

进而在音乐的审美中也认为每首作品都是一个整体,如果将某一片段或某几个音单独进行分析,或认为某一个句子就代表了整个作品的精髓或精神,那就破坏了音乐整体的韵味和美感,所以并不讲求一定的秩序、形式、结构,而注重对音乐整体的把握与感受。

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曲中,作曲家们虽然是在为钢琴创作作品,但并没有照搬西方音乐在器乐作品创作中所强调的矛盾的提出—激化—解决的音乐结构来进行创作,而是遵循着中国传统的审美原则,在追求作品的完整、自然、同一的基础上讲求有限变化,作品的各个部分之间由速度的快与慢、性格的刚与柔、表现的清与浊、色彩的浓与淡等来连贯进行,形成一种略有差异的平行的关系,并以此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音乐审美中讲究的整体性、同一性的原则。

即使是在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中也可看到,虽然“协奏曲”这个形式是全然西化的,但作品的结构却并未照搬西方钢琴音乐协奏曲的固有结构,而是在其四个乐章的进行中,紧紧围绕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同一个主题“黄河”展开,并层层递进,互相关联,仍然体现了中国音乐传统的完整连贯、有限变化的审美特点,表现出“用别人的钥匙开自己的门”这种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中国钢琴改编作品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不单满足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在中国钢琴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艺术家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的成果,是他们内心的艺术轨迹、审美观念和情感观照的体现,也是对自己艺术意志的坚持,体现了符合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情趣和特征。

这些钢琴改编作品,不但标题极富诗意性的文学性特征,而且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与宣泄,感情细腻气韵生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诗境、情境、画境、意境髙度统一的审美情趣和神气、韵、和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