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以文为本 以题为目——高考小说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好句子 2010-10-22 13:30:25
相关推荐

在历次考试中,考生在小说题上的得分都不高,尤其是主观题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如答题角度混乱,答题用语欠周等,严重影响了教师在这方面的备考投入。要想切实解决这两个主要问题,根本性的策略是加强阅读,但这需要时间的积累,在高三实难落实。那该怎么办呢?我的策略是,立足于文本,实操于考生,集中力量在答题角度和答题用语上下功夫。

先来讲讲归纳答题角度和储备答题术语的问题。

如何归纳答题角度呢?我主要考虑五个因素。

一是考纲。2017年《考试大纲.语文》在考试内容和能力层级上阐述考试要求,如考试内容包括表现手法,人物形象、作品内涵等。二是小说构成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三是艾布拉姆斯教授的文学理论,即文学四要素理论(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是高考真题等题目,如2017年全国卷I分别从谋篇布局,结尾内容的艺术效果等方面设置题目。五是考生情况。对上面四个因素,学生最熟悉的是小说构成三要素和题目,以及由它们引申出来的小说答题的一些角度,比如手法,内容、人物、主题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对艾布拉姆斯教授的文学理论的接受不是难题。

结合上面五个因素,我大胆地做了一个取舍,就是把小说文本的主观题答题角度分为六个角度,分别是内容,情节,人物,主旨、读者和手法。

确定好角度,接下来就是储备答题术语。我借助各类备考书籍和网络,分别从六大角度出发,就相关术语做一个分门别类的归纳。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我得到以下知识。

内容角度,主要是人物和事件,考生能够大体了解小说的具体人物以及能够归纳相关的事件,是小说文本阅读和解题的基础和关键。有了这个前提,所谓手法应用、结构特点,人物形象,作者意图,作者影响也才有了被理解、被鉴赏的可能。对内容角度的概括可以用“在什么情况下,人物做了什么事”的句式来表达,要牢牢树立“人物是主语”的意识。

情节角度,或者说结构角度,主要注意“上中下”三种常规情况,即 开头段总领全文、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总结全文等的作用要清楚,相关的如“围绕线索”、“推动情节发展”、“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串联全文”、“让情节紧凑”、“使结构完成”、“构思巧妙”等用语要积累,并了解其区别。

人物角度,这是重点。一要了解刻画人物的常见手法,二要掌握人物特点的概括方法和相关术语。前者往大讲是小说的手法角度,往小讲可以引导学生聚焦于“肖像、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等行动”五个方面。后者是重点,可以从人物的互动对象和抽象品质两个方面去把握。互动对象包括自身和他者。自身这一点包括“环境(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身体、想法、行动”等四个小点;他者这一点包括“亲人(家庭生活上)、友人(有的是生活上、有的是事业上)、对手(事业上)、普通人(社会生活等)”等四个小点。人物对这两个大点八个小点的一些看法、行为等都能看出他的特点。抽象品质可以从德智体美劳五个学生最熟悉的方面入手,但要做相关的处理,比如体(肖像)、劳(勤劳)、智(技能、职业)、德(可以参照人物与互动对象之间的关系)、美(心理)。以上归纳结束,教师还要做到三提醒。一是提醒学生区分特点、形象、性格,比如可以理解成特点大于形象、形象大于性格等,二是提醒学生人物心理也是人物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提醒学生答案步骤可以按“人物特点+证明事件”这种评叙结合的模式表述,两者之间可以用“如”字衔接。

主旨角度,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着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和看法,作者也借此表达对社会的情感和看法,所以,可以从对象和态度两个方面考虑。对象是个人和社会,态度是褒扬或批判、喜爱或厌恶等。

读者角度,往大的说从属于艺术效果范畴,往小的说就是对读者的影响,比如引发兴趣和引起思考,有一些特别之处可以涉及到,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写作意图等。

最后一个角度是手法角度,这个角度的用语容易理解,但不容易应用。首先要做一个总体上的说明,如:

表达方式(表达方法)上,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和间接抒情 (此处,可以结合诗歌做一个延伸,引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术语) ;描写手法有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描写等(此处,可以结合诗歌做一个延伸,引入多视角描写(远近高低)、多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

表现手法上,有 象征、联想与想象、曲笔(从对方入笔,展开想象)、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等。

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上,《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七种,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另外常见的有双关(语义或谐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等。

其次,还是要进一步指出,小说手法的一些特别之处,比如叙述时序上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人称上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不同作用等。

把上面的答题角度以及相关术语梳理好以后,教师可以先选好习题,然后用习题带出角度和术语,也可以先把角度和术语传授给学生,然后再在练习中应用。前者是实践得出认知,后者是认知指导实践,从科学的标准出发,前者在效果上胜于后者。所以,我采取第一种做法。

讲完归纳答题角度和储备答题术语的问题,再来讲讲全面回答问题和灵活回答问题。

在习题先行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二个问题。一是六大角度如何引出,二是六大角度的主次关系。为解决第一问,我依据“从部分到整体”的认识规律,制定了从“单一角度答题”到“全面角度答题”的教学计划。

在“单一角度答题”中,下面这道题是我的选题之一。

2015年全国课标卷2《塾师老汪》题(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道题主要是将“如何概括人物形象”,我借此把六大角度中的“人物”部分的有关理论、术语和答案模式引进来,并在与参考答案的对照中强化。如:热心、如他关心老汪;富有同情心、如他得知老汪“乱走”是有隐情的就不再寻问;善良与宽容,如他虽然明知银瓶偷庄稼却不予追究。

在“全面角度答题”中,下面这道题是我的选题之一。

2017年银川一中月考题《像现在墙上的黑板》题(3),“镶嵌在墙上的黑板”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个问题主要涉及标题在文中的作用,所谓的“文中”指的就是“与文章有关的所有角度”,也就是要从“全面的角度”回答问题。如参考答案也就是从“自身的象征意义、内容的前后对比、情节的串联作用、主旨的表现”四个角度展开,分别对应着“手法、内容、结构、主旨”四个角度,没有出现在答案里的“人物、读者”两个角度,也有其自身作用,可以作为补充角度,视为“言之有理”。

从单一角度答题到全面角度答题,有利于学生感性地认知和接受小说文本的文本特征和试题特点,有利于构建师生在学习交流问题时进入有序展开,逐步深化的科学梯度。目的就是就是要求学生从所有角度去回答问题,形成思维惯性,从而为他们进入更加艰难但最有价值的灵活回答问题阶段打好基础、做足准备。

灵活回答问题就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去选择答题角度和组织答题用语。以答题角度的选择为例,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答题角度的主次选择。根据其与问题的契合程度,六大角度可以分为“切合角度、补充角度”,其中“补充角度”有时候是“言之有理”,有时候是“无效答题”,所以,可以把切合角度视为主要角度,把补充角度视为次要角度。二是答题角度的分合选择。有一些问题表面上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二个或者二个以上问题的集合。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考生在回答时,如果能够分清楚哪些角度可以合着回答,哪些角度可以分开回答,将有利于给出条理清晰,表达到位的作答。

在“主次角度答题”中,我们可以回顾上文提到的“分析老范形象”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角度必须是“人物形象”这一个角度,至于这个形象对主旨、读者的作用是次要的,起到补充作用,视为“言之有理”。我还挑选了2014年江苏卷《安娜之死》题13,“第6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在“回答作用”的角度选择中,“周围人的特点,安娜的形象,小说的主题,对读者的影响”这四个角度先后展开,体现出主次的特点,与参考答案所说“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是大小包含的关系。

在“分合角度答题”中,我选择了2016年江苏卷《会明》题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请注意,这里的“这个细节”不是“一个细节”,是“文中多处写到”的“这个细节”,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问题,是多个问题。经文本阅读,考生会发现文中有三处写到“插军旗”,分别在文章的前中后三个位置,分别对应着“蔡锷都督嘱托会明”、“会明和村民的风光聊天”、“会明无从希望插军旗”三件事情,最后,这个问题就转换成了“三个问题”,考生就要思索以下,那些角度可以合起来回答,那些角度可以分开回答。由此,可以这样答题:

1、文章明确写到“插军旗”的段落有①⑤⑦等。第一次“蔡锷都督嘱托会明”、第二处“会明和村民的风光聊天”、会明充满了自豪感。第三次“会明无从希望插军旗”,会明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这个细节贯穿全文,串联起全部情节,使小说结构完整。3、在主旨上,作者通过对比表现的是会明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4、在艺术效果上,引发读者的思考。

这个答题把内容、人物心理角度分开回答,把结构、主旨、读者等角度合起来回答。相比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近似于对参考答案的有序扩展。

上面的实践一般包含精选试题,学生训练,师生交流,重组答案等四个步骤。其中,精选试题是基础,学生训练是关键,师生交流是契机,重组答案是小结。学生结合自身答题和参考答案去重组答案,起强化和巩固作用。

综上所述,立足于文本,实操于考生,集中力量在答题角度和答题用语上下功夫,就是教师精选资料,学生精练、师生交流,不断归纳答题角度,不断储备答题术语,逐步地做到从单一回答问题到全面回答问题最后到灵活回答问题。但,即使有了这些策略,仍然要把“解答小说主观题”视为难题。这类文章手法多样,对多数学生而言几近神秘莫测,内容貌似都能读懂,而且饶有意思,但人物形象、作者意图等内涵方面却若隐若现,拒人千里,即使是有多年经验的一线教师亲自上阵,也难言通达,更可况青年考生。所以,面对小说主观题的解答情况,我们不可高估自己在这方面的备考效果,但也不可因此而低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投入,归根到底,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