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好句子 2010-06-14 10:21:31
相关推荐

在今天的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浮来山上,有一座定林寺,这座寺庙始神于南北朝时期。很多年前,有一位祛名慧地的僧人圆寂于这座寺庙里说他的法号估计大家不太熟悉,如果说他的原名,大家就比较熟悉了。这位法名慧地的僧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刘勰(465年一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刘勰早年家境贫寒,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做越骑校尉的父亲什么也没有给他留下,只留下了一堆书籍。刘勰非常珍爱这些书籍,每天砍柴回家,总要苦读到半夜。可是,刘勰此时还是个少年,没多少干活的本领,家境又贫寒,根本没钱买灯油,很多时候晚上都没办法读书,于是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一到点著长明灯的寺庙去借光。

在离刘勰的家十几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定林寺,刘勰便每天跑十几里地到定林寺去借光读书。定林寺的主持叫僧佑,是南朝的一位高僧,自幼便因为喜欢佛学,很早就出了家,多年研究史书典籍,禅房里收藏著不少古代名著。这天,一个夜里值班的小和尚慌慌张张跑来跟僧佑说,大殿里的佛像显灵了,他亲耳听到了诵经的声音,甚至看见了佛身摆动。僧佑对小和尚汇投的情况半信半疑,于是决定晚上偷偷藏在大殿,看看究竟是什么情况。

第二天天刚黑,僧佑就藏了起来。过了初更之后,僧佑仍然没有发现任何动静,他正准备离开时,突然,他发现有个瘦小的身影从墙外跳了进来,72跹手蹑脚地走进了大殿,走到了灯下。僧佑看清楚了,这是个孩子,这个孩子正是小刘部。僧佑从佛像后走了出来,严厉地问小刘勰:“你深夜翻墙人寺,到底想干什么?”小刘想显然被这突然出现的大和尚吓了一跳,他紧张地有点结巴了,说道:*我。是……来借这儿的灯读书的。”说著,小刘勰从怀里掏出一本书。

接着,刘勰把自己的情况和自己每日夜里来定林寺偷光读书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僧佑。僧佑一听,深深地被这个少年刻苦好学的精神打动了,他亲切地对小刘勰说:“有志气,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就跟著我一起读书吧!”小刘勰听非常高兴,当下就拜了师父。在僧佑的指点下,刘勰的学问增长得更快了。刘勰在这定林寺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间,刘勰几乎将师父的藏书都读完了,对佛学有了一定的研究。

刘勰认为:“文章是经典的枝条。有了它们,礼教和典章制度才得以实施致用,君臣军国大事才能够实施和发扬。”刘勰开始评论古今文体,准备对古代文学进行一次总结和论述,对当代文坛上的形式主义文风给予纠正。于是在整理佛卷的剩余时间里,刘磊开始评论古今文体,准备对古代文学进行一次总结和论述。后来,经过六七年的苦苦探索,刘勰终于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写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十卷,五十篇,总共大约三万八千多字。《文心雕龙》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础,同时采用了一些道家思想,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她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体系严密,材料丰富。前四十九篇专门论述与文章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一篇(即《序志》)嗣明写本书的缘由及全书内容的安排。《文心鉴龙》根据内容划分层次有两种划分方法,种方法是将这五十简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各二十五篇。前二十五篇除《原道》等三简是总论外,其余大多是各类文体的特点及其发展概况。后二十五篇除最后一篇是序志外,其余大多是有关文学创作批评问题的论述,还包含刘疆对文学批评的原则,还有一些刘继关于文学的精辟见解。

分为五篇,是全书的总论,分别是《文心雕龙》的另一种划分方法是将前四十九篇划分为四部分。第部讳》和《辨骚》,这五篇基本上都来取了偶家的观点,《原道》、《宗经》、《征圣》、<正认为文章都是从《六经》中来的。第二部分是从第六篇到第二十五篇,是文体论。刘勰分别论述了几十种文体,目的是提纲挈领,眉目清晰,使人们能够清楚把握各种文体的边界和特征,第三部分从第二十大道到四十三篇,这部分论述了实际创作中会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例如灵感创作心理修辞等,其中的《风骨》、《神思》、《情采》等名篇都是大家耳然能洋的。第四部分即从第四十四篇到第四十九篇,这部分专]探过诗文的品读鉴做方面的问题,告诉读者在研究书籍时该注意什么问题,该怎样理解他人的文章等。

《文心雕龙》是用南朝流行的骈文写成的,写得非常美。例如《神思简》中写道:“故寂然凝虑,思接干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物色篇》中赞美景色时说:“山香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些句子似乎都有诗的魂魄,美不胜收,让人难以忘怀。这些骈文读来让人兴味盎然,直感叹未能亲临读者所说的情境之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他一边肯定“云霞雕色”、“草木责华”等客观景色之美,一边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刘勰认为,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是互相影响并互相转化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认为只有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寓情于景,才能写出精妙的文字。总的来说,刘勰认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写得很精彩,但是在南朝那个重视地位的朝代,如果没有名人举荐或者评点,部好的作品也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后来,刘鹏听闻在文坛享有感名的沈约会路过定林寺,于是他打扮成小商贩的模样,手拿书稿等在路边。等次约的车子经过时,刘眼冒险拦住了车子,请求沈约读下自己的书稿。忧约将刘娜的《文心雕龙》拿国去读了以后,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专著,于是将书推荐了出去。后南梁立国,沈约是开国功臣,于是他提携刘细人朝做了官。

刘勰虽然终于不负多年寒窗苦读,走上了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仕递之路,但是,刘勰的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心,他不是做些很小的官,就是担任个闲差,一直怀才不遇。后来,刘勰的师傅僧佑圆寂,而他一直以来搜集的大量佛经无人整理。梁武帝看刘勰对佛经十分精通,就派他和另外几名高僧一起去定林寺整理僧佑留下的经典。

刚回到定林寺时,刘勰郁郁寡欢,他原本想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没想到又回到了生活了十几年的定林寺。但是后来想了想,自己在官场的这些年混得一直也不好,而且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自己也不擅长,还不如回到佛寺,做点实实在在自己搬长的事。于是,刘勰正式剃度出家。向崇尚佛教的梁武帝自然欣然同意,并为刘勰赐名慧地。自此,刘勰开始远离政治,潜心整理、研究佛学典籍,并最终圆寂于定林寺。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他活著的时候一直未能得到重视,但在他死后慢慢引起了文学界的重视,尤其到了唐代更是大放异彩,被后人视为是一部“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宝贵文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