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这样学《醉翁亭记》 真的太优秀了!(下篇)

好句子 2010-05-24 08:18:07
相关推荐

【课内古诗文精讲】音频课精彩节选

想听更多至文末

醉翁亭记(下)

宋·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jiān)者,太守醉也。

至于,另起一段的发语词,不用翻译。挑柴的樵夫,在路上歌唱,游玩的路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叫,落在后面的答应。弯腰弓背的老人,被牵着的小孩,来来往往不断的人群,那是滁州人出来游玩的情景。

在溪流上面垂钓,溪流幽深鱼儿鲜肥。取酿泉的水酿酒,泉水好所以酒很清澈;山里得来的野味和野菜,摆满了眼前的桌子,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宴会喝酒的快乐,不在于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酒宴上,有人玩用箭投壶的游戏,投中了;射,古人宴会饮酒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的人胜出,输了的人要按规定的数量罚酒。有人在下棋,下赢了。弈,下棋。酒杯和计算喝酒数量的算筹乱摆在桌上,大家站的站,坐的坐,一片喧哗,都喝高兴了。其中有个白头发的老头,歪倒在众人之间,原来是太守喝醉了。

觥,酒杯,筹,宴会上用来计算喝酒数量的筹码。苍颜,苍老的容颜,与“红颜”相对。颓然,倒下的样子;乎,介词,同“于”。

这一段里,写了老百姓劳作的快乐、游人的快乐,欧阳修等人酒宴的快乐。这是要表达什么呢?作者表达的是:与民同乐。

我们现在说与民同乐,好像觉得怪怪的。人家老百姓在那里砍柴挑担,累得要死,你带着一帮官吏,在那里吃喝玩乐,还得意洋洋地说自己在与民同乐。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解释一下,这和我们古代的政治理念有关系。我们要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设身处地去理解,才不会误解古文的意思。

按古代儒家的观念,只有政治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有饭吃,有事做,风调雨顺,没有流民盗贼;老百姓受礼乐教化,没有人犯罪,官员一天到晚没有事做,才是理想的政治。

欧阳修写了一篇这么优美的文章,原来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态度。我们不要被他优美的文字骗过去了,这其实是一篇政治抒情散文,欧阳修在骨子里头,是怀着一腔儒家济世的情怀。怕人看不懂,他用最后一段的议论来表明: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已而,不久,夕阳已经快要落山,照着行人,在路上留下散乱的影子,太守返回,众人跟随。山上的树林枝叶繁茂,翳,遮盖。禽鸟在高处和低处鸣叫,这是因为游客离开了,禽鸟开始欢乐起来。

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不知道人们游玩的乐趣。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庐陵的欧阳修。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话是整篇文章的文眼。虽然他没有像范仲淹那样明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假装喝醉了,笑着说你们只知道跟着我玩得高兴,其实你们不懂我。

他是在告诉你,我的乐啊,来自大家的乐。我希望国家社会安定,老百姓生活幸福。

看看古人写主旋律的文章,多有艺术性,一点都不假大空。

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与民同乐的思想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王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老百姓就会拥护爱戴他们的君王,君王才能真正快乐,才有资格享受生活。

知识点拨

判断句

学《醉翁亭记》时,我们发现,文章中有很多的“者”字+“也”字,它们构成了一种句式,叫判断句。

什么是判断句?

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判断句。我们的口语中,也会经常说出很多判断句,比如:

天是蓝色的;小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等等。那么在古代人,是怎么说判断句的呢?古汉语里面的判断句,一般有这几种类型:

第一类:主语+者+谓语+也

例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不仅在句尾用了语气词“也”,还在主语后用了代词“者”复指主语,起提示、加强语气的作用。

这种常用的形式还有几种变型:

变型I:主语+谓语+也。去掉了“者”,仅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例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变型II:主语+“者”+谓语。去了语气词“也”。

举例:兵者,凶器。——《史记酷吏列传》

变型III:主语+谓语,“者”和“也”都不用。

举例:刘备,天下枭雄。

第二类:主语+副词+谓语+也

加哪些副词呢乃、即、则、素、悉、诚、非、皆等。

例如:环滁皆山也。“皆”是范围副词;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非”是否定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副词“则”,相当于“乃”。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前出师表》)。这一句里的“诚”字,是情态副词。

第三类:用“是”和“为”作判断系词的判断句。

例如:斯是陋室(《陋室铭》)。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

“是”在古汉语中,本来是一个指示代词,一般用来复指前文。后来从复指代词的用法中,发展出了系词用法,并广泛用于口语中。

比如我们现在作自我介绍时,开头会说:我是谁谁谁,我是哪里人。这里的“是”,就是系词,这种句子就是很明显的判断句。

古汉语中,用“是”作系词的判断句不多,但偶尔也能看到。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有了这种用法。如: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史记商君列传》)。历史越往后推,出现的频率就越高。在古代白话小说中,和我们现在的用法已经一样了。

用“为”做判断系词的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巩固练习

1.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B. 若夫霪雨霏霏 日出而林霏开

C. 名之者谁 不能名其一处也

D. 临溪而渔 而不知人之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回”字“转”字,引出亭子,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

B. 文章第二段将“山水之乐”具体化。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突出流连山中美景的无穷乐趣。

C. 文章能过描绘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以此衬托太守的孤芳自赏。

D. 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4.文中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1.A

2.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3.C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勾画出全文主旨的作用,且是全文展开的线索。

觉得这篇文章非常实用,不妨在文末点亮“在看”,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起肩并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