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史上最神奇的中秋词 有一半句子是“废话” 却爆红成为千古名作

好句子 2010-03-01 10:40:26
相关推荐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虽然中秋过去了,但今天的满月才最能传递相思。阴晴圆缺与团团圆圆之间,差的不仅仅是一个夜晚,更是咫尺千里的距离,远方的躁动的游子在今夜不会变成狼人,但会很害怕悠悠的月光。

李清照曾担心过翻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而我总会莫名的担忧坠月,想那小小的明月上究竟承载了多少吨的相思呢?那棵永远不会变老的桂树上又挂满了多少离愁?

此情此景,大多数人都愿意履行苏轼“千里共婵娟”的愿望,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命运的斗士,在他们心中没有小家只要大国,纵然在中秋之夜,他们也会把一腔热血寄予明月。为此,辛弃疾写下了这一首千古中秋奇词。

《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为了便于观察此词的规律,小解将上、下片分解为了四行,由此可知这首词的韵律性极强,虽说是词却很整齐,每一行前两句均为七字,而后两句皆采用叠韵手法,仅首字相异,这样读起来会有一种回环激荡的音韵之美,如果当时被谱曲演唱,那必定是一首听觉效果极好的曲子。

这首词有几个颇值得玩味的点,辛弃疾在字里行间埋藏下了佳节哀过的愁思,奇幻瑰丽的浪漫想象,还有对现实人生的追忆与思考,而且通过叠韵的奇特形式,让这些情感变得更加浓郁,表现得更加张力,极具感染力。

首先,辛弃疾的题目取得就非常有水平:“中秋无月”。千百年来中秋与月是脱不开关系的,即便身处异乡,只要天上仍有明月普照大地,那么心中的哀伤便会缩减几分。而一人怀秋已经够孤独了,可老天竟然连月亮都不给辛弃疾同享,这真是苦上加苦、愁上更愁了。

第一行辛弃疾怀念往日中秋佳景,花朵映在杯中,月色晕在杯中,有花有月有酒,真乃惬意之至,这两句笔意极工,凸显出作者怡然自得的神态,意境空灵而美妙。可今时不同往日:中秋旧楼上,云雨满庭空。赏月而不得月,这份遗憾不仅加思愁,更为下片的国愁做了铺垫。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辛弃疾想要遁升而上去质问天公,为何不放月儿出山?表面上这是一句浪漫大气的幻想画面,但实际他这是在隔山打牛,以天公代指皇帝,“路”与“信”是指面见与书信的形式,其实他想问的是皇帝为何如此对待他。自归入南宋以来,辛弃疾的报国之路就坎坷不断,他想不明白,朝廷为何任用奸邪,却弃用真心为国的他。

最后一行,辛弃疾再次展现了他豪放豁达的性格。虽然月色期待不到了,只有蜡烛之红映照满堂,但他还是乐观的:还是慢慢喝上几盅酒,慢慢把歌唱完吧。堂堂一位大词人,却无月可赏,也就是无词好写,唯有红烛相伴聊以自慰,其孤苦之情可见一斑。

我们知道,重复具有强调的作用,而叠韵之效果更佳,辛弃疾这首奇词每两句重复一次,实际上写的内容都是相同,比如“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就是花和月都在杯中,合起来与分开并无区别。这看似是滥竽充数的“废话”,但其实它所起到的强调效果甚高,而且如果这种强调再牵扯上韵律,那么读起来便更加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