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初中英语被动语态翻译 原来跟中文的翻译是如此的接近

好句子 2010-02-05 20:46:50
相关推荐

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语态,但两种文字对被动语态的运用却不尽相同。同一个意思,英语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往往要用主动语态。例如We are kept strong and well by clean air. 如译成“我们被清洁的空气保持得健壮”显然不符合汉语习惯,应译成“空气清洁能促使我们身体健壮。”

汉英对比,英语的被动句显然多于汉语,其原因比较简单:英语有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处于“被动关系”(即受事者 + 行为)而不是“主动关系”(即施事者 + 行为)的形式程序,那就是:主语+be (.各式形态变化) + 动词的过去分词式。在英语中,这种形态表示程序非常稳定,非常明确,可以使被动语态形成一个界定十分清楚的语法范畴:Peter was robbed to pay Paul.

如果说话者要指出施事者来,英语的表达方式也很简单,就是在谓语结构后面加一个由by引导的短语:Peter was robbed by him to pay Paul.他偷了彼得的钱去还保尔的债。(“剜肉补疮”)。汉语是一种在形式上呈弱势的语言。我们固然有“被”字可用来表示被动语态,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并不执着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因而一律用主动形式。

如:海水不可斗量(实际上是“被斗量”),文章总算写好了。(实际上是“被写好”)

这种受事施事化的倾向在汉语中源远流长,可以追朔至《诗经》,因而成了汉语中表示“被动”的主要形式。如果我们探究个中原委,那就是:说汉语的人自古以来有一种主体思维方式,认为“成事者必在人”,还有什么必要明说呢?这叫做“尽在不言中”。

在语言学上称“语感”或“语言直觉”,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知道。因而说话者与受话者之间有很敏感的默契:海水当然不可能自己用斗去量,“量者”是人;文章也绝不可能自己去写,“写者”是人,一切尽在不言中,不必赘述。

英语被动语态在科技文体、公文文体和应用文体中用得极为普遍。被动语态之普遍使用除了上面说的语言结构上的原因外,还有语义上的原因及其功能意义。

2) For a long time aluminium has been thought as an effective material for preventing metal corrosion.长期以来,铝被当作一种有效防止金属腐蚀的材料。

3. 为更好地连接上下文。例如:Vulcanized rubber was a perfect insulating material; on the railway it was used for shock-absorbers and cushions.

硫化橡胶是一种很好的绝缘材料,在铁路上可用来做减震器和减震垫。

2) It is suggested that each speaker is allotted five minutes.

以上两句都暗示说话者力求避免主观、武断。如第2)句的意思是:“建议每位发言者讲话不要超过五分钟”,言下之意是:“不是我个人的规定”。

综上所述,英语被动语态除了表示语法关系外,还表示一定的意义,这是我们在翻译中要注意的。英语被动句在译成汉语时不存在现成的对应表达方式,而是需要我们依据汉语的习惯用法,从丰富的句式和辅助词语中选一些适当的手段来表现出原文中的被动含义。汉语在这方面的句式主要是被动句和主动句,现将它们的用法分述如下。

It must be kept in mind that… 必须记住

It is known that… 众所周知;大家知道

It has been objected that…有人反驳 It is predicted that… 据估计;据预计

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据报告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