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杨孟瑛疏浚了西湖 造了第三条堤 得罪了豪强 罢官回乡

好句子 2009-12-23 23:58:08
相关推荐

杭州西湖有条杨公堤,全长3.4公里,北起灵隐路,南至虎跑路,串联起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和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杨公堤附近还有黄蔑楼、环湖碧舍、兰苑、景行古桥,赵公堤等23处历史文化景观。堤上有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与西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

杨公堤上的桥

时间上溯到500多年前,大明朝弘治十五年,那时的杭州西湖正象老百姓的民滛所说:"十里湖光十里笆,编笆都是富豪家。待他享尽功名后,只见湖光不见笆。"那“笆”就是富豪们侵占西湖围湖造田建房的篱笆,就连苏堤也快被吞噬光了。

那一年,四川(现重庆)丰都人杨孟瑛来到杭州任知府,他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杨大荣是丰都县首位进士,官至江西省布政司正五品按察司佥事,断案名吏。杨孟瑛是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他上任后来到闻名天下的西湖,听到了民谣,看到了湖山尽占的西湖景象,心情非常沉重与痛心。

他带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和恢复白居易和苏东坡昔日疏浚西湖所形成的利民局面的心思,给上司写了《呈复西湖状》。文中说:“历宋及元以至国朝,被邻湖贪利之徒占为田荡,湖面日狭。”湖面越来越小,湖水越来越少,对杭州产生的危害巨大。杨孟瑛说:“濒河田土,一遭岁旱,湖竭而灌溉难资,稼枯而农氓失望,赋税虚陪,户口逃徙。”西湖水历来是杭州农田灌溉的重要水源,因为湖水变少,一旦出现旱灾,则农田难以灌溉,势必影响百姓生计和地方税负,甚至会造成农民逃亡。而且西湖还是城中运河的重要水源,一旦水量不足,也会造成运河干枯,物资无法运输。

知府想疏浚西湖的事不胫而走,占湖的豪强首先慌乱起来,四处造舆论,说官家浚湖是侵害百姓利益,说湖面围篱笆已经几百年,历经十几代,田地是祖产,跟官府何相干。有的说田地是花钱从别人那里购买,怎能轻易交给官府。况且湖西之田位置得天独厚、土壤肥沃,属于上等良田,怎能拱手让出?

湖西水面被占,中间历经朝代更迭。一些缺乏远见的地方官早就把占湖田地纳入官方赋税之中,等于变相承认了这些田地的合法性。况且湖西的田地税赋还要高于其他一般田地,如果由官府强行毁除,等于地方政府少了一大块财政收入,这个缺口从何而来?

杨孟瑛和他的同僚们经过仔细勘察,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统一思想,无论富户如何抵抗,占湖之田地必须收回,重新恢复为湖面。其次提出拆迁方案:把豪民所占废弃寺庙的土地,收归官府,再把这些田地补偿给占湖之人,相当于田地置换,并给予免除当年差徭的优惠条件。至于不接受置换的,还可以“酬之以值”,等于是货币安置。

勘察中杨孟瑛得知湖西被占的田地共有三千多亩,每年的税收共有米930余石。如何弥补这个财政差额?杨孟瑛查出杭州府下属各县有不少税赋有漏征,经过补征,共有粮米970石,以此补彼,还有多余,这就解决了财政差额的问题。至于浚湖所需的人工费用,杨孟瑛核算,大概需要28728两白银。结合府议以及上司意见,先用杭州府节省下库存的25000两支付。

湖西

正德元年(1506年),朝廷准奏西湖疏浚,杨孟瑛没有任何拖延。二月二日,杨孟瑛一边贴出告示,令占湖为田、筑屋建园的富豪迁屋平田,一边指挥民工进入湖区开工。工程历时152天,耗银23067两,清田3500亩,到九月十二日,西湖湖西一带终于恢复到往日的景象。事后,杨孟瑛把挖出来的西湖淤泥一部分补益苏堤,使堤增高二丈,堤面增阔至五丈三尺,并沿堤种植桃柳,恢复苏堤“六桥烟柳”景像。其余大部分淤泥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到南山,筑起了一条长堤,堤上建环碧、流金、卧龙等六桥,人称“里六桥”。

湖西

杨孟瑛疏浚西湖,实际上是对西湖的一次挽救,没有这次大规模的疏浚,西湖很可能已经湮没。正德年间,一位日本僧人来到西湖,见到经过杨孟瑛治理以后的西湖,大为赞叹,写了一首诗,为浩瀚的西湖诗词增添了异国篇章: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着功夫。

曲院风荷

疏浚西湖的功臣后来怎么样了?杨孟瑛废田疏浚得罪了不少豪富,次年便被调走他任。就为了这事,最后被诬害罢官回家。杨孟瑛用自己的才学回报家乡,将父亲的私塾创办为平山书院(后更名为五云书院),接收其他家庭的孩子读书,并先后培养了7名进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