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传统文化 ┃《论语》10句话 说“孝”

好句子 2009-07-12 02:32:12
相关推荐

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根基。那怎样做才能算是算孝呢?

《论语》中的这十句话,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孝的含义,共同学习一下。

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第一》

译意: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引申:当今社会下,难道父亲有错,也要“无改”吗?岂非愚蠢?

朱熹在《四书或问》中对此阐述的很清晰:

为人子者,本以守父之道,不忍有改为之心。......其不可改,则终身不改,固不待言。其不可以待三年者,则又非常之变,亦不可以预言矣。善读者推类而求之,或终身不改,或三年而改,或甚不得已,则不待三年而改,顾其所欲如何?但不忍之心,则不可无耳。

即不改父亲之道,是因不忍之心。类比今日父亲去世后,我们仍保留其家居样式,遗留无用之物而不忍丢弃,大略同此心境。为政者对父亲遗留下来的政策,无可无不可的仍做保留,而不立即大肆更张,正因此缅怀父亲之心尚在。至于父亲的恶政,则是朱熹所谓不待三年而改之事了。

父亲的善行,一生也不该改的,有何三年之界限?朱熹强调的是这个爱父亲的孝心,至于具体的措施,因时制宜,反不那么重要。

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第二》

译意: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侍奉;在父母去世后,要以礼安葬、祭祀他们,这些礼节是诚敬之心的体现,要认真对待,不可怠慢。

引申:守礼即是孝。全文如下

孟懿子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为孔子赶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在世时,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节安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

三、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第二》

译意:直译就是“让父母只担忧子女的疾病”,还不能表达出子女对父母疼爱的深义。所以我们意译为“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让父母担忧子女的任何事情”。这样就能使读者明白的理解孔子所要表达的思想。

引申:按雪公大德的《论语讲要》解释为“子事父母,不能使父母为子忧愁,唯子有疾病时,父母忧之,其余一切不能使父母忧。”

李炳南(1889~1986),男,山东济南人。名艳,字炳南,号雪庐。被人尊称:雪公。

传统文化 ┃《论语》10句话,言传身教传统的“孝”

四、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译意: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孝养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保障的层次上,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要体谅父母的感受,尊重父母的意愿。不然的话,那就跟养犬马没什么分别了。

引申: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这是孝法清除认识误区,达到真实有效的根本要求。

五、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译意: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引申:色难.有两种解释,一说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颜悦色为难;一说难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脸色。今从前解。这次是子夏问孝,孔子说孝敬父母最难的地方,就是能够保持对父母的和颜悦色。所以说赡养父母只是应尽的本分,至于孝与不孝,主要还是看对待父母的态度。

六、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第四》

译意:“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引申:色难的又一个注释。父母也会有犯错的时候,儿女看到父母犯错,应该委婉地劝说。即使父母没有听从我们的意见,也要保持对他们恭恭敬敬,不可有怨恨之心。

传统文化 ┃《论语》10句话,言传身教传统的“孝”

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译意: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还有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这些都要提前交代清楚,免得父母为我们担心。

引申: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八、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译意:父母逐渐衰老,父母的年龄,我们不可不知。一方面我们会为父母的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父母衰老而恐惧,提醒我们要及时尽孝。

引申: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在父母面前,说话尤其要谨慎。

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意: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我们那里的直率是这样表现的。

引申: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楚国有个叫直躬的人,父亲偷了羊,他知道后告诉了官府。官府逮捕了他父亲,并且判处死刑。直躬请求代替自己的父亲受刑,快要行刑的时候,他对官员说:“我父亲偷了羊,我告发了他,这不是诚信吗?父亲要被处死,做儿子的却以身相代,这不是孝顺吗?诚信而孝顺的人却要被处死,这个国家还会有不被处死的人吗?”楚王听说了事情经过,赦免了他。

叶公向孔子提起这件事时说:“我们那里有个人非常坦白直率,连他父亲偷羊的事,他都举报了。”孔子说:“我们那个地方坦白直率的人与你们那里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我们那里的直率是这样表现的。”

儿子举报父亲,表面上确实是大义灭亲,但却不符合人情事理。出了事情,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是情理之中,虽然可能不合法律法规,但其中也包含了正直的一面。

传统文化 ┃《论语》10句话,言传身教传统的“孝”

十、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意: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我不仁呀!孩子生下来的三年,完全要靠父母养育,三年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没有受过父母的三年养育之恩吗?意思就是,宰我这样做,就是忘恩负义的小人,父母养育你三年,有没有嫌太久呢?

引申:孔子的学生宰我,名予,觉得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太久了,服丧一年应该就可以了。所以孔子说了上面这段话。

原文——宰我问:“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太久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礼一定会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一定会荒废。旧谷已经吃完,新谷已经登场,取火用的燧木已经轮换了一遍,服丧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说:“丧期不到三年就吃稻米,穿锦缎,对你来说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做吧!君子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感到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安宁,所以不那样做。现在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