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浅谈《中职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语言理解与应用》

好句子 2009-06-22 23:19:41
相关推荐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王伦万

2020年教育部颁布《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4 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实质内涵是什么,怎样让学生在在语文学习中,通过丰富的言语实践,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笔者谈如下体会:

语言理解与应用的本质属性

语言理解与应用的本质属性是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加强语言的感知、领会和情感体验,注重语言习得和感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并运用到专业学习和社会生活中。 语言表达与交流。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在真实的生活和职业情境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具备适应学习与生活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素养。

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法修辞讲话》是以书面语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语法为枢纽,将修辞、逻辑和语法关联起来。《语法修辞讲话》在探讨修辞、逻辑和语法之关系时,较常用的方法是比较法。例如,作者比较了作为研究对象( 材料来源) 的“日常说话”和“文章”: “我们日常说话,多半只用些简单的,甚至不完全的语句,常常重复,不大去组织它; 而文章,尤其说理的文章,要用比较经济的方法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语句的组织也就跟着复杂起来。在这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就容易犯错误。所以写文章比说话更需要讲法。”(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年,第 2 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着眼点,即书面文章和语法。在语法和修辞、逻辑的关系问题上,更是一种比较。“我们写文章,不能不讲语法,也不能不注意修辞和逻辑。”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综合。学好语法修辞,提高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 一) 关于语法与修辞的关系

《语法修辞讲话》在《引言》中说明: “最初打算只讲语法。后来感觉目前写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修辞上的问题,决定在语法之后附带讲点修辞。”这表明《讲话》的主要初衷是探讨语法问题,后来发现修辞问题不能不涉及。“等到安排材料的时候,又发现这样一个次序,先后难易之间不很妥当,才决定把这两部分参合起来,定为六讲,如上面所记目次。但是修辞部分只限于句子范围,并且以消极方面为主。这当然不够全面,但是和语法放在一块儿讲,恐怕以有这样一个界限为宜。”将“语法”和“修辞”二者“参合起来”,这是科学的做法,事实表明,这种“参合”对于研究者描写和解释语料时是必要的。虽然二者是“参合”的,但是一般读者在运用语法、修辞知识的时候,可以且应该分出先后。《语法修辞讲话》指出,“我们每天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的东西很多,而这里面往往瑕瑜互见,扑朔迷离,叫人对于文章的好和坏、语句的正和误,不容易有正确的认识。”要对文章的优劣得失有正确的认识,“这就不得不有点语法和修辞学的知识,而这两者之中,又应该先从语法入手。”这或者可以说,普及语法、修辞知识可以有先后之分,先从语法入手,然后修辞。虽然二者”参合“,但是在学术体系上,语法学和修辞学二者界限清晰。《语法修辞讲话》在讲“语法不是什么”的时候,指出: “第二,语法不是修辞学,它只管虚字的用法,至于一般有实在意义的词儿用得对不对,例如‘喝饭’的‘喝’,它是不管的。它只管句子的结构对不对,至于句子的灵巧或笨拙,干脆或啰嗦,它也不管的。”“灵巧”和“干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达”。“‘达’者‘通’也,要能够通彼此之情才算是达。换句话说,达还是不达,作者自己没有资格决定,要读者来下断语。”

( 二) 关于“语法”与“逻辑”的关系

正如语法不是修辞,语法也不是逻辑。在《语法修辞讲话》里,作者明确地指出,“语法不是逻辑,虽然实际上离不开逻辑。”作者在第五讲《表达》里进一步解释道:“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我们在那一段里说明的,尽管一个句子的结构是正确的,要是事理上讲不过去,这句话还是不通。”第二层意思是,“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以上两层意思表明,语法和逻辑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要符合事理,另一方面又得兼顾到“大家都这样说”。既然大家都这样说,即是一定程度上的“约定俗成”,且不影响交际,“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就是“达”,就是“合格”的文章。“达”和“通”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一般地说,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也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是通。”在《语法修辞讲话》看来,逻辑的基础地位不可忽略,“所以我们在说过‘语法不是逻辑’之后,接着又说,‘实际上离不开逻辑。’”。语法和逻辑应紧密结合,划清语法和逻辑的界限是为了更好地结合。

(三)《语法修辞讲话》的启示

1951 年 6 月 6 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法修辞讲话》。《人民日报》当天配发《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的社论。社论指出: “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每人每天所离不了的。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对于我们的思想的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很可惜,我们还有许多同志不注意这个问题,在他们所用的语言中有很多含糊和混乱的地方,这是必须纠正的。”“这种语言混乱现象的继续存在,在政治上是对于人民利益的损害,对于祖国的语言也是一种不可容忍的破坏。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语法修辞讲话》( 后文简称《讲话》) 正是产生于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针对解放之初语言使用存在比较严重的“含糊和混乱”现象,为了纠正“语言文字中的缺点”,指导人们“学习把语言用得正确”而写作的。该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当时和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语言学指导用书和教学参考资料产生过深远影响,今天重读该著,仍给我们诸多启迪和教益。

语言运用是综合的,普及语言知识,指导语言运用须从多方入手,不能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讲话》多学科、多角度相结合的语用指导和语病分析方针和策略,对此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和示范作用。语言运用是否正确,涉及到对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字知识、标点符号知识等的掌握和运用,其中明确规范是避免出现各类语病的关键。但是,语言规范具有丰富性、系统性、动态性,而在《讲话》问世之前,现代汉语及其使用的规范尚未得以全面整理和系统呈现。面对这样的现状,《讲话》的作者没有选择正面讲授规范的做法,因为讲授规范必须先确立一整套规范,而这在短期内还难以实现,即便是有选择地介绍部分规范,也必须要用到一些专业术语,这对于当时文化程度普遍不算高的广大群众也不易适应。从当时的现实需要来说,当务之急在于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光靠讲规范不联系实际,不具体分析常见的各种错误和问题的表现和根源,也未必能达到目的。为此,《讲话》采取的是一种在正面引导基础上着重进行问题分析的语言运用指导方略。《讲话》共分六讲,分别为: 第一讲,语法的基本知识; 第二讲,词汇; 第三讲,虚字; 第四讲,结构; 第五讲,表达; 第六讲,标点。除第一讲概要介绍一般性的语法知识为后文的讲解和分析做准备外,其余各讲均只是在每讲和每节开头讲解一点跟使用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举例和分析,为了方便读者自己训练而为后五讲配的大量习题也占了超出第一讲的篇幅。第一讲的语法介绍和其他各讲各节的讲解可以算作正面引导,而占据全书约五分之四篇幅的举例、例解和练习大致都可归属问题分析。换言之,“这个讲话的目的是帮助学习写文章的人把文章写通顺”,为达此目的,该著的重心放在了通过查找现实问题,分析问题表现及其根源以起到示范作用而不是抽象地讲授规范提出要求上。《讲话》对知识和规范采取的是选讲法,而且都是针对广大读者需要,联系实际贴近运用,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第一讲的目的是为后几讲做理论准备,因此只选取语法、语言单位、词类、句子成分、复合句等“数目并不很多的”基本术语和相关常识做了扼要讲解。其余各讲各节也对直接牵扯到的词性、同义词、虚字等个别术语和有关标点、行款等的知识做了一点讲解,更多的则是有关运用要求和容易犯错方面的提示。为便于普通读者理解和掌握,术语解释、知识介绍、问题解析等并不苛求严格的专业性或严谨性,甚至在使用部分术语时也从

达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要求,提高语言理解运用能力

简明,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该考点既可在病句题中,也常结合压缩语段、综合修改、修辞、连贯等一起设题。辨别句子是否简明,要注意两点:一是推敲语句,看有无冗余重复信息、多余词语;二是看有无歧义,是否费解。

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句序和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该考点常常以填充题形式设置客观题,还常常和语句扩展、仿写及句式变换等交叉设置主观题,是近年来考查的热点,综合性强。语言连贯是指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合理性,能较好地表达特定意思,包括词序正确,句子成分排列合乎规定,句子有序排成语段,句子合理嵌入等内容。其中重点要掌握的是句子排列和句子嵌入。句子排列要注意抓住语段中心和逻辑顺序;句子合理嵌入要注意符合原文的语境以及上下文的衔接。

得体,常结合具体生动的语境考查,或选择题或修改题,综合性强,也是高考题的热点。注意用语分寸和谦敬辞的使用。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辞、谦辞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礼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

准确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在语言运用部分的各种试题中均可涉及。包括情境、对象、场合,情感、色彩,口语和书面语等。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观点明确,色彩分明。本考点一般出现在概括、修改病句、拟写广告词、标语、演讲词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等试题中。

生动,就是指表达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使表达具体形象可感。“生动”的考查在简明、得体、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和修改病句等题型中均有体现。它主要考查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合理安排和搭配词语,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是选择富于变化的句式,克服语言呆板、枯燥等不足;运用富有形象的语言和修辞进行描写,增强语言的形、音、色等方面的生动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