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章丘石匣村:有古桥古树古庙古寺 还有那走不出乡愁的游子

好句子 2009-04-14 04:30:29
相关推荐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人借扬州的二十四桥,写尽了江南绮丽的风光。这首千古绝唱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对二十四桥的联想,因此二十四桥也渲染了扬州。乾隆七下江南,每次必到扬州。众所周知,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是一个叫二十四的桥,并非是二十四座桥。然而就是倾尽所有的溢美之辞,也不过夸颂的仅一座桥罢了。无独有偶,在我们章丘官庄街道的石匣村,有一条河叫瀛汶河,恰有二十四座古桥翼然临于清澈的溪流之上。这一景观,在当地极富盛名,引得许多文人墨客施以墨宝。

据碑记载:“村东有一方匣形石槽,槽中潴水有鱼。据此取村名石匣”。隐隐青山,迢迢绿水,石匣村坐落在轿顶山下,古河道东西横穿村庄,迂回曲折几里的河道上架有二十四座古桥。有三十六泉汇入河道,其中河道旁的凉水泉就是大汶河的发源地。凉水泉又名报孝泉,常年不枯,水质清冽甘甜,为全村人的日常饮用水。

有道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石匣拥有充沛的水流量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人便架起了二十四座桥。座座石桥展现了石匣村祖先的智慧和意志力,连接着四通八达的出行道路,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时值今日,还有十三座桥用沧桑的身躯,朝迎暮送来往的村民和外来游客。

祖祖辈辈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修“官地”、建寺庙,传承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官地”实属一块特殊地段,是祖先开垦出来的一块全村人的公共领域,从那里传播本村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著名的章丘梆子戏就是从“官地”上的古戏台唱彻了全村,人们从戏如人生中,演绎出了村庄祖祖辈辈的忠厚传家远。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石匣寺寺楼”。村里分布着真武庙、龙王庙、兴隆寺、报国寺等寺庙。真武庙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寺庙之一。据碑记载:真武庙建于乾隆五十六年。

轿顶山南麓的兴隆寺,乡人俗称“东寺”。考其碑,清乾隆八年(1743)三月初六曾重修一次,按此时间算,距今亦有200余年的历史了。寺内有一株松树,苍翠挺拔,颇为壮观。村人将此松颇多灵异,先有松而后环松建寺。

兴隆寺附近有一洞,洞内仅容一人。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曾在此避敌疗伤。

兴隆寺至今还延续着旺盛的香火,人们来此上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小桥流水人家,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二十四桥之一的月仙桥不远处的河道内,有一块天然的大石块,由于经年累月的冲刷,形成了一个天然小桥,名曰“罗锅桥”。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桥中桥或是河中桥,此桥自古有“人从桥下走,水从桥上流”之说。观此桥,想必是旱季水流量少的时候特有的景观吧。

瀛汶河沿途美丽的风景更是引人遐想。“罗锅桥”不远处的岸边,距路面七米左右的峭壁上,生长着一棵古酸枣树,仰望树身,足有碗口粗。余秋雨先生曾有一句描写古树的句子:“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仿佛写得就是这棵酸枣树。先有树后有村,被村民们称之为历史活标本的酸枣树,不畏严寒霜冻,不畏盛夏酷暑,不畏生长环境艰苦;一旦扎根,就一如既往的顽强生长,将根须深扎在岩石层里,将“顽强”二字展示得淋漓尽致。

倚水而建的石屋参差坐落,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让人联想到从这些古朴的石屋里走出大山的人,他们个个凭着自己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融入到城市,成了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仍然心系家乡的父老乡亲。从石匣村走出的景滢、景晔、景学、景娟、袁媛等才子才女,凭借自己的才华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在多家新媒体公众平台发布,讴歌家乡,赞美家乡,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大美石匣,提高了石匣的知名度。

驴友之家的张德新经理,更是利用自己的一栋二层小楼,人称“小红楼”,和文峰书院的王德清院长携手打造了文峰书院作家创作基地。欲把故乡的人文盛景传播得更远更广。

十几年来,张经理引领全省各地户外团队上万人次来石匣游玩,并组织广大驴友献爱心,走访慰问石匣村的贫困户,以实际行动弘扬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乡村传统文化,影响了身边很多人。

《诗经》上说:“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因此,君子要有福气有好运,就要有樛木的姿态,向别人递出友善的双手!这就是大美石匣,有这样的人融合到这样的村,才是端庄秀美的传统村落的模样啊!(图文:李宗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