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10年后 房子会不会“烂大街”?经济学家“一席话”说出刚需心声

好句子 2009-01-04 04:33:23
相关推荐

用八个字来形容目前的楼市现状:人地分离,供需错配。

这句话说经济学家任泽平说的,也概括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

什么叫人地分离?

有房子的地方没人,没房子的地方大量人口涌入,数据显示,2010-2015年,流动人口主要迁入京沪广深和部分二线城市,比如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地,从2015年至今,新一线城市继续爆发,杭州、南京、苏州及中西部的二线省会城市,成为人口涌入的重点区域。

年复一年,这些热门城市涌入的人口越来越多,中心城区就那么大,就算再扩张,也承载不了成倍增长的居住需求。

因此,我们看到农村、城郊、小城市的房子越盖越多,二线以上大城市的库存却一直维持在低位。

什么叫供需错配?

房企想要卖房子,就要拿地,土地市场是房地产的源头,现在的问题是,供地多的城市人口少,供地少的城市太过拥挤。

举个例子,现在全国新城区林林总总近4000个,开发区、高新区、示范区、融合区,名目有很多,但都代表了城市扩张的步伐,我见过一个华北四线小城,各种各样的新区搞了不下六个,新区人口要填充,必然是从旧城区转移,没有存量人口涌入。

这样一来,小城市虽然常住人口少,但买房没有限购、限贷等束缚,加之棚改助推,房价水涨船高,大城市因为刚需群体太大,库存不足,房子也变得越来越值钱。

这也是过去几年房子越来越贵的原因。

那么,10年后,房子会“供不应求”还是“不稀罕”?会不会“烂大街”?经济学家“一席话”,说出刚需心声。

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人地分离的趋势会不会延续?

我们先看两组人口数据,一个是东北三省的,一个是京沪深的。

2018年吉林、黑龙江、辽宁的常住人口分别下降0.5%、0.4%、0.2%。实际上,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之和自从2015年就开始了下滑的趋势。

北京等特大城市,由于一些人口控制的因素导致了常住人口的下降。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下降0.8%,而2017年下降0.1%。

也就是说,大量的三四线城市在流出人口,京沪等特大城市,因为规划等原因,也有不少返乡的人口,这样一来,人口格局就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这些人都跑二线城市去了。

光大证券研究所的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省会和计划单列市的人口占比都有提升,提升程度较高的是西安(+0.8个百分点)、杭州(+0.4百分点)、长沙(+0.3百分点)。而常住人口增速最高的广东和浙江,人口也更多地向大城市集中。

这一席话,从侧面也说出了刚需们的心声:小城市供求失衡,房子还这么贵,本来就不值。

显然,未来“人地分离”的趋势依然会延续,二线省会这样的城市,房子依然会供不应求,三四线以下持续流出人口的地方,房子则会“烂大街”,失去了棚改、金融等短期影响因素,步入下行趋势是迟早的事。

第二,货币还会不会持续流入房地产?

房价上涨的终极逻辑,与土地、货币、户口、教育、医疗这五大要素密切相关。

土地决定了房地产的供需,户口、教育、医疗是买房之后能够享受到的“福利”。

房子并不值钱,一二线城市的建筑材料甚至比小城市还要便宜,贵就贵在土地价值上,正是在大城市的土地上,才有最好的学区和医院,才有发达的商圈和公司。

但是,这4大要素,全都要靠货币来体现,过去10多年来,我们的M2增速年均高达17%,可我们却发现身边的电子产品、汽车、工业品实实在在的降价了,农产品和餐饮价格也一直很稳定。

多出来的这些钱,当然是流入到房地产当中了。

但是,未来10年,货币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样持续流入到楼市中,没了资金助推,房子也不会变得供不应求。

一方面,货币的高增速时代结束了,最近两年M2增速已经低于8%,连以前的零头都赶不上。

另一方面,房地产金融体系持续收紧,信托、影子银行、理财都不再向楼市涌入,最近实行的房贷利率挂钩LPR,更是形成了资金往实体经济流入的机制。

第三,房产税何时落地?

房产税是关乎未来10年楼市走向的重要参考因素。

数据显示,2017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34.6%,房地产相关税收占比14.9%。这些税收集中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环节,2017年房地产相关税收中开发建设环节、交易环节和保有环节规模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1%、3.8%和3.3%。

也就是说,现在征税注重的是房地产开发和交易环节,房产持有环节的成本非常低。

这就让很多捂房的开发商和投机客抱有侥幸心理,反正房子一直拿在手里,只需要出个物业费、水电暖气费就行,不会伤筋动骨,这些空置房源被他们攥在手里等着升值,房子自然会越来越贵。

不过,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住建部已经启动了150城住房联网,加之明年可能有第二次房屋普查,最近几年房地产税的推进是大势所趋,虽然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落地,免征面积和税率是多少,但这是迟早的事。

房屋的持有成本一旦增加,留给多套房持有者的时间就不多了。

关于未来的走向,知名企业家宗庆后近日发出“2连问”,引人深思。

在前段时间接受专访时,宗庆后特别提到以下两点,用来解决刚需群体的住房需求。

第一个问题:对于刚需的人群,银行是不是可以降低贷款的利息或者说免掉一部分利息?

第二个问题:廉租房的建设中,是不是可以允许部分企业利用闲置土地也参与其中?

这两个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

首套房刚需的房贷利率下降,恰恰是LPR新规正在做的事,根据规定,首套房不低于每个月公布的5年期LPR即可,二套房则要加60个基点以上,从已经平稳换锚的城市来看,首套房刚需的房贷负担未来会进一步下降。

而租赁房市场的发展,最近也迎来了集体土地入市,试点城市扩大的消息,深圳还推出了年涨幅不超过5%的租赁房,北京集体产权土地入市开发也有项目落地了。

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人口往二线城市持续流入,三四线的房子没有买家托市,自然会慢慢回落,货币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房子当成“水池”,房产的投机情绪自然会慢慢消失,加上租赁房市场机制持续完善,房贷利率向刚需倾斜,房子变得“烂大街”,不是没可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