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好句子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入情入理

好句子 2009-01-03 05:39:00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本章老子所表达的是什么呢?我们就得从整章中找出老子所要表达的主旨中心才行。

本章的中心就是如何识别天道的法则,就是事物与事物之间所产生的抽象效应。注意:抽象思维是读懂《道德经》及古圣贤书的必要条件之一。本章介绍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效应的生克规律,因为事物不同效应也不同,所以老子就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个法则:有和无的因果效应是相生的,不会产生任何一方的弊端;难和易是相成的,也不会产生不好的负面效应;长和短是相比较的,没有伤害性质的效应;高与下是相倾的,也没有弊端的效应;音与声是相和的,更不会产生矛盾了;前与后是相随的,也不会有弊端效应。以上这几个例子都是相生的。

但是,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东西是美的就不同了,其效应是与另一方产生互相的弊端,是相克的;大家都知道这件事是善的,也是与另一方造成互相的弊端效应,也是相克的。为什么呢?很多人知道,老子写《道德经》时是不分章节的,是后人给分的八十一章,对句子的位置也有移动。所以我们就得将八十一章综合起来,拓宽思路才能领会老子的本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是有诱惑力的,所产生的效应在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比如有一个美好的人,就有三类人惦记着:一是崇拜者,就是"尚贤",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的效应,可使崇拜者心不在焉,导致元气挥发,体内就会有争抢现象;二是可使贪婪之人起贪婪之心,欲取之归自己所有;三是见了美好之人就会心乱如麻的人,想入非非。这些弊端都是对双方的,是相克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就是说在行善做好事时大家都知道你在行善,那么你就不是善人,起到的抽象效应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原理基本相同。无论是行善者还是被行善者都是有害的,所以相克。

以上老子举的这几个例子,那些修养生之道的圣人们都懂得其中的原理,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有这样才没有弊端的效应;"万物作焉而不辞",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岗位,事物与事物都有依托关系,没有一个辞职的;"生而不有",像道那样生了万物,却不想让万物知道自己的存在,也无需万物的回报;"为而不恃",不倚仗任何东西给他人带来弊端;"功成而弗居",就是功成名就也不高调,生怕别人崇拜自己;"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在高位处只有低调,才不会给别人带来弊端,自己也不会有损失。

老子的文章上通天理下接地气,为了世人不受伤害,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还告诉我们那些圣人们都懂得这个规律,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其实他们起初也是凡人,因为修养生之道才懂得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