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古籍诗文

孙大雨 孙大雨:决绝

古籍诗文 2019-12-05 22:56:01
相关推荐

《决绝》

作者:孙大雨

天地竟然老朽得这么不堪!

我怕世界就要吐出他最后

一口气息。无怪老天要破旧,

唉,白云收尽了向来的灿烂,

太阳暗得像死尸的白眼一般,

肥圆的山岭变幻得像一列焦瘤,

没有了林木和林中啼缘的猿猴,

也不再有山泉对着好鸟清谈。

大风抱着几根石骨在摩娑,

海潮披散了满头满背的白发,

悄悄退到沙滩下独自叹息

去了:就此结束了她千古的喧哗,

就此也开始天地和万有的永劫。

为的都是她向我道了一声决绝!

(选自《新月诗选》,

新月书店1931年版)

赏析:

作者:蓝棣之

从现在查到的历史资料看,孙大雨是我国最初尝试写作十四行诗的诗人,所作《爱》(载1926年4月10日《晨报副镌》,是中国最早的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体诗。

《决绝》也是一首广泛传诵的十四行诗,严格按照英体十四行的格律构制。每行五个音组,从而形成鲜明的节奏。前八行分为两节,每节第一、四行与第二、三行押韵;后六行转韵,并以弱声字押脚韵作结束。这样的建行、音组和押韵,为新诗格律,也为新诗克服无结构的散乱无章的自由状态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孙大雨对十四行体的结构,有很深的理解。《决绝》在最后二行处,突然转折,同时又在急转处作结,这样,“道了一声决绝”所造成的震撼,就被渲染了出来。而在此之前的十二行诗,都在为这最后两行作铺垫,作一种情感上的“蓄势”。铺垫得如此充分,作结也就很有力度。而这首诗起句的突兀峥嵘,也深得十四行体的精髓。这样,《决绝》就非常成功地展示了起承转合的结构。这就是孙大雨所要倡导的诗的结构,这样的结构有助于克服感情在诗中的泛滥,使得诗人的情感在一定的艺术规范中找到了形式。十四行的起承转合,在某种意义上说,与中国近体律诗的起承转合相类似,因此,《决绝》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中国律诗的很好的继承与张扬。

孙大雨的诗以有力的气势和恢宏的境界著称。《决绝》中的意象,大抵是天地、世界、白云、太阳、山岭、树林、大风、海潮,而“千古的喧哗”、“天地和万有的永劫”也点染了诗的气势。今天的读者也许会问,一位气度恢宏的诗人,怎么会因为“她”道了一声“决绝”就如此颓丧?怎么会如此沉溺于“儿女情事”?我认为,不能简单地说这首诗是“情诗”,这里的“她”,也可理解为伟大、高尚、理想等等人类亘古的追求。一旦失去了这样的追求,岂不是要觉得天地黯然失色了吗?这样来理解这首诗,也许就深刻一些了。但是,如果一定要理解为“情诗”,也不妨可以说,这首抒情诗颇有嘲讽的调子。因此,《决绝》是否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诗人正是想嘲讽那些沉溺于爱情悲剧而不能自拔的青年——何必如此呢?一次感情危机何至万劫不复呢?须知不论你感情危机如何,天地照样年轻,太阳依旧灿烂,感情的危机总是会过去的!

(选自《新诗鉴赏辞典》,公木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

诗人简介:

孙大雨祖籍浙江诸暨。孙大雨在上海读初中时,曾参加1919年的"六三"爱国运动。1922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高等科,1925年毕业。1926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新罕布什尔州的达德穆斯学院,1928年以高级荣誉毕业。1928~1930年在耶鲁大学研究生院专攻英国文学。

1930年回国至1957年,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大学、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后并入"国立政治大学")、复旦大学等校英国文学教授。其间,1946年由罗隆基介绍加入民盟。1947年国共两党在战场上互争胜负的时候,他参加了受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被推为干事会主席。

后调入华东师范大学外文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他不仅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严师,也是一位诗歌和翻译方面的实践者兼学者。他自1919年发表诗作,与朱湘(子沅)、饶孟侃(子离)、杨世恩(子惠)合称"清华四子",后来四人都加入了新月社,所以又称"新月四子"。他一生翻译有莎士比亚戏剧八部,数量不多,但是质量颇高,他首先运用自己创建的音组理论翻译莎剧,以汉语音组对应莎剧原文的抑扬格五音步,力求导旨而传神。除莎译外,孙先生还有部分屈原诗英译,中国汉唐古诗(涉及潘岳、刘伶、陶潜、韩愈等作者)英译和部分英文名诗汉译,分别收录在《屈原诗选英译》、《古诗文英译集》和《英诗选译集》等译作中。

1997年l月5日逝世于上海,享年九十二岁。1999年12月,其骨灰葬入福寿园漱流苑中,墓碑由雕塑家王松引设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