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读后感

在电影八卦与李翰祥之外 想简单说下我们对"香港"感受的变迁(三十年细说从头)书评

读后感 2019-11-26 14:40:01
相关推荐

《三十年细说从头》应该是2016年最让影迷兴奋的传记类电影书,说是传记,只是李翰祥常年在报刊上连载的文章汇编,不过因为按照时间线细说从头,也确实可当是传记了。不少影迷朋友读后,一定会惊讶于李翰祥导演惊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如果你不是专业的中国电影研究者,那看完这部书,基本对中国近现代电影史有了很清晰的脉络,对那些风云导演与影星的八卦趣事,也知晓不少。

想必已经有不少影迷对这本书里的电影史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我这篇书评(不如说是读后感),并不太想谈电影。可能与我的阅读期待有关,这部书带给我一种奇特的感受,这个感受可能无关电影无关艺术,而是有种政治上的意味。

李翰祥导演从内地初去香港的日子,描写得非常细致,遇到何人,做了何事,娓娓道来,一直到五十年代站稳脚跟,崭露头角。奇怪的是,李翰祥并没有用很多笔墨去写“思乡”这个主题,或者说我们从他的文章里,可以对他初到香港的岁月有一个确切的了解,非常具有史料价值。大抵是穷中作乐,厚积薄发,这段时间他过得苦闷,却并不压抑,因为总有朋友同志冥冥之中相聚,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是也。

李翰祥到香港,到之后因为时局原因彻底定居香港,他都安之若素,香港于他只是中华大地的某个角落,反正周围朋友大多都是从内地迁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长沙、广州等地的戏剧、电影才俊,在香港汇聚一堂。

不管在片场还是在街上,李翰祥经常遇到东北老乡、北京老乡(设身处地想象下这种场景,真是乐莫大焉),他又能说善“编”,和谁都轻易打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个年代的香港,对一个北方人来说,是陌生的,也是“陌生得无所谓的”,因为还不存在文化上的割裂,周围的朋友都是差不多的来历,谈何割裂。香港,只是一个方言有些叫人头疼的地儿罢了。

李翰祥对香港的态度和他隐隐露出的家国情怀,是这本书给我触动最深的地方之一,我试着在电影史、逸闻轶事之外,去寻找年代精神的痕迹。当时之香港,与今日之香港,已经完全不同。而当时香港与内地之关系,与今日香港与内地之关系,也已经面目全非。

李翰祥他们来港发展的内地人,除了方言、生活习惯这些隔阂,都有着同样的成长养分,或者说人格DNA,这些人凑在一起,没有任何价值观上的割裂,都在攒着劲为中国电影做贡献,续上民国老上海电影的辉煌,毕竟,大多数人才,都是从内地来的,经历了内战、抗日然后又内战,香港成为一个暂留地,不想成为永久的暂留地。

没错,李翰祥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那个年代的“内地-香港”的关系,最让我感慨。不管是我自己的亲身感受还是朋友的描述,现在去香港已经感受到巨大的“割裂”,不仅是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是精神气上的。香港于我们,不管承认不承认,都近乎一个“异域”,一个充满假想(通过电影)的异域,一个作为旅游城市、购物天堂的异域,去过一次可以炫耀说“我去过香港”的异域。

对于香港的想象越丰富,落差也越大。——在李翰祥他们那时候,这哪里是个问题呵。这几十年的变迁,原因错综复杂,但从结果来看,十足令人叹息。

好了,说远了,还是回到这本书与电影吧。

不管是书还是电影,真诚,是所有好作品所必备的特质。李翰祥的真诚是他从不避讳私事,嫖娼、新婚夜这种事也会津津有味地付诸报端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旗子倒下了,方好拽倒别人的旗子,于是对他人也是坦率而谈,比如对严俊,本来是自己的恩师,也能做到公允,有一说一,嘲讽时极尽嘲讽之能事,感慨时也能催人泪下。

这种“自己倒地而骂人”的策略,是李翰祥式的智慧,是他的真诚。他有时候嘴巴太毒,有失宽厚,不过却也生气勃勃,而且在要紧的节点上决不含糊,拿出打死我也不说的劲头,只点明事儿,决不曝人。

一个导演越是真诚而优秀,就越能通过他的电影看出他“这个人”——这个人指的是,他的世界观、对人生的认识、性格、审美以及重要的生死观。李翰祥在作为伟大导演之前,一定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从头至尾都是表里如一的,内心赤子,外露的言行也赤子,内心流氓,外露的言行也流氓,有时候不要被流氓混混的幌子盖住了赤子的真相,也不要被赤子的拳拳之心蒙骗了流氓的隐隐之气。不管在李翰祥身上的气质是如何复杂多面,他都是表里如一的,不玩阳奉阴违暗度陈仓那套,该守的规矩一定守,该捍卫的价值观一定捍卫。

看他后来的电影,不管是黄梅调《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瀛台泣血》、《火烧圆明园》这种偏古典的,有家国情怀的作品,还是《大军阀》、《北地胭脂》、《风月奇谭》、《骗术奇谭》这种风月、骗术题材的作品,透露出来的价值观都是非常端正的——三观端正,在当下或许已经不是赞誉的意思了,这是当下的病态。

和他的结义兄弟胡金铨不同,李翰祥从性格到作品(电影作品和包括这本书在内的文字作品)都不是那种“专注而严肃”的人,他也有深情也有感喟,却不会像屈原、杜甫式的沉重低唱,而是有种唐伯虎式的放浪戏谑在其中,爱情戏如此,对家国事也是如此,不会直接瞄准悲痛狠狠渲染,而是通过各种有趣而荒诞的小细节,来表达这层意思。

李翰祥是忌讳煽情的,他做的是高级的悲喜剧,这是他的成熟之处,也是他在良莠不齐的邵氏电影中成为佼佼者的特质。

《三十年细说从头》好看是因为随性轻松,而且文气畅通一以贯之,是非常优秀的口语写作,大量俚语方言和戏仿游戏打油之作,仿佛对面坐着李翰祥,跟你噼里啪啦讲书,曾经有段时间看了大量李翰祥的历史题材片,由衷地感慨:要是让李翰祥给我上一堂古代文学课或者历史课,那真是飘飘欲仙吧。

李导西辞久已,身后留下的这本书还是实现了我的这个愿望,唯有感激。

在电影八卦与李翰祥之外 想简单说下我们对"香港"感受的变迁(三十年细说从头)书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