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读后感

好读书 不求甚解?解惑其实就在读书中(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书评

读后感 2019-11-20 11:20:01
相关推荐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后感

2018年的第一本书,没有料到喜欢上了一个新的作者——毛姆,把书评写得如此引人至深,除了他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评论作者和书籍之间的关系,也在于他自己深厚的文字功底。书分了三个主要的主题。

一、怎样读书才有乐趣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并不是说不,不需要读难的书,难的书有时候可能会让你跳出舒适区,才能了解到之前并未了解的东西,也才能提升自己。但作者所言读书要有乐趣,多半是指读小说的时候,应该是乐趣第一,如果一本小说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看完一章想赶紧放下,而不是紧接着读另一章,那多半这本小说应该被抛弃。读书,尤其是读小说是应该去除掉很多旁的东西,感受比较有意思好玩的事情,这样才会达到读书的目的,因为书籍其实是带着你去遨游世界的一个方式,体会那些你自身从未你体会过的生活,如果一本小说连代入感都欠缺,要么可以被归为严肃文学的范畴,要么就不适合你读。

跳读?同时读4-5本?这个方式是我一直都未曾学会的。过去的几年,我已经打破了很多自我限制,比如一本书看完才能看下一本,可以有纸质书和电子版同步,比如我不一定非要读完那些我不喜欢的书,也许下一步,我可以再打破一些,也许书籍也是让人打破界限的方式。

二、怎样的人写出怎样的书

这部分是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一段,那些耳熟能详的作者们,我也读过一些,但突然在毛姆的描述下看来,我似乎并没有完全读懂读透这些名著,毛姆用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阐述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些书,简-奥斯丁本身就是伶俐可爱的,所以她写出来的书自然也透着一股子可爱,托尔斯泰自身的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显得很压抑,看完毛姆的描述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当初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时候那种纸面上呼之欲出的压抑到底是从哪里来?

我们知道,一个作者不可能擅长所有的事情,有的可能擅长描写主角,有的则是可以把配角写的很好,有的擅长写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也有的擅长写平民生活,这多半和作者的经历有关,但好的小说家可以自己幻想出一个全新的角色,而且写的栩栩如生,这也就难怪有人质疑艾米莉-勃朗特怎么可能写的出《呼啸山庄》了,作为一个深居浅出的大小姐,怎么会想象得出另一种生活,毛姆给的答案是,每个人都是立体的,他所表现出来的也许只是一面,而好的小说家,可以利用小说,把自己的另一面展现出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是,有些人喜欢把自己幻化成为主角,而有一些作者则喜欢自己是个旁观者或路人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书里的有些人引人入胜,而有些人(哪怕是主角)也会让你觉得不真实。

我不太擅长读西方文学,可能与不了解他们的文化氛围有关。我无法深入的了解到他们的社会形态和那些描述想要透露出作者怎样隐藏起来的情绪。读中国或者亚洲的小说相对来说就容易些,我很快能找到某一段描写到底映衬出作者、主人公怎样的心态,或者伏笔。

三、怎么思考就有怎样的人生

虽然毛姆在一开头说了读书应该是一件有趣的事,但读得多了以后还是会难免出现疑问,而寻找答案是读过小说以后最常见的步骤。因而进一步读史书,在历史的变革大潮中寻找小说里隐喻的事件显得非常正常,再进一步,为了解答很多不知道的答案,哲学必然也会进入读书人的眼帘。和毛姆一样,在我读哲学书籍的时候,也难免会分散些注意力给宗教,因为这两者都旨在解开大家的最终疑问。

真善美,毛姆这本书最终结束于这个大主题下。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其实也都想归于这三个字下,只是他们用的途径和方法不同,当然在走向这个终点的道路上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分叉口,有些无法回归却越走越远了。总的来说,读书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可以是在小说之外的,是在寻找一些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时萌发的。我曾经看过一个论调说,如果读小说只是读到故事情节,该有多肤浅,这句话一度非常影响我读小说的心情,感觉要为了找出小说里的什么而不得不努力。

以往学到的读书小窍门:

前年读了胡适的《怎样读书》,其中有两个观点非常喜欢:

1、你读的越多,你能读的就越多。——深以为然,这其实也是扩展思路的一个方式,缺点在于,因为你喜欢的领域相对来说狭窄,所以你所了解的领域也一直会限定在某个领域之内,不过这也许可以更专,何乐而不为呢?

2、如何找你喜欢的作者,就是沿着你现在喜欢的人,看他都在读哪些人的书,多半那些人的书你会喜欢的几率比随便选一个作者读的几率大很多倍。也就是说,你喜欢A作者,他推荐了B和C,那你去读B和C作者的书,喜欢他们调调的几率也会更多。

首发于紫菊若辛个人博客

紫菊若辛个人公众号:闲写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