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句子大全 > 读后感

不再迷茫——《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安娜·卡列尼娜)书评

读后感 2019-11-19 17:50:01
相关推荐

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可谓是名满天下,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也因为包括它在内的三部名著而名满天下。可是,要说起来,大多数人却只是知道有这部书而已,真正能够从头到尾认真读完这部近千页的巨著,寥寥无几。

我原本也只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在多年前大学时代,曾经读过《复活》,也许是太年少了吧,总觉得那种满带着宗教悲悯的博爱似乎离现实社会太远。之后,也只是出于收藏兴趣,买齐了全套托尔斯泰的巨著,束之高阁,甚至连书的塑封都不曾拆开。

这次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机缘是在公园健身路上,希望能够有一些声音相伴,听书的APP中恰好有这本书。

一天午后,才听得第一句,就被惊艳了。“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知道这句话出自托尔斯泰,却不知道出自《安娜·卡列尼娜》,这句金句之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慢慢地,我陷入到托尔斯泰构筑起的人世百态中,不能自拔,开车的时候听,健身的时候听,睡觉前听,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在绿皮火车上听完的。

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列文,吉娣,谢尔巴斯基,陶丽……一个个名字,一个个命运萦绕在我的耳边,我想象着他们的爱恨情仇。

对,就是爱恨情仇。

是安娜对伏伦斯基的爱,那种不应该发生,却不能不发生的爱,那种注定不会有好结果却甘之如饴的爱;是卡列宁对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恨,他说,我可以爱恨我的人,但我无法去爱我恨的人,他一度想要宽恕,最后也还是不放过;是列文对于人生那种茫然而不知所以的爱,他一度需要把绳子藏起来,避免自己因为不了解为什么要爱而去自杀;是陶丽最后毅然决然离婚的那种恨,她恨的其实并不是她花心的丈夫,她恨的是之前那个软弱的自己。还有柔弱而坚强的吉娣,时而世俗时而纯粹的伏伦斯基……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浑然天成,没有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支的刹那停顿。

据说有人曾经质疑托尔斯泰,这明明是两个故事,为什么把它们合起来,变成了一本书,违背了“建筑学”的法则。托尔斯泰的反驳是:“相反,我正是以建筑学而感到自豪,圆拱砌合得使人察觉不出拱顶在什么地方。这座建筑物的联结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而靠一种内在的联系。”我从头到尾读来,也是这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这部小说的素材,要是被一些三流作家来写,很容易就成了猎奇猎艳的三角恋啊、出轨啊这些滥觞之作,可是在托尔斯泰的雄构中,故事只是一个载体,他最想表达的其实是他对于信仰和灵魂的观点。

首先,他并不是非常认同宗教,他晚年对高尔基说:“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外什么东西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什么东西都没有。”在托尔斯泰眼中,宗教就是一个慰藉自己的工具,或者说尘世中的宗教大都如此。

但是他又对于理性之外的世界非常迷茫。在这部书的最后,他借列文来反思信仰和灵魂,最后得出结论:“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意义”——尽管他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对于理性世界之外的事物保持畏惧,用能够理解的善来重新构筑生活的意义。这些痛过之后的领悟,源于托尔斯泰对于他所处的那个迅速变化的时代的茫然。他说:“有多少东西,当时觉得高尚美好,如今却变得一钱不值,过去的东西再也要不回来了。”

其实回头想想,我们这个时代,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希望我们也能找回来路,不再迷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